连《乱世佳人》都遭遇下架!全美正在清算种族歧视

近日,蔓延全美的反种族主义抗议活动依然持续高涨。

6月9日,华纳传媒旗下的HBO Max平台下架了根据著名小说《飘》改编的经典爱情电影《乱世佳人》。

其下架原因,是由于“美化奴隶制”、“涉嫌种族歧视”。

HBO Max的发言人告诉Variety杂志:

“《乱世佳人》是时代的产物,很遗憾地,它描述了一些在当时美国社会中司空见惯的民族和种族偏见。这些种族主义的描写在当时是错误的,在今天也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如果不对这些描写作出解释和谴责,保留这部影片是不负责任的。”

发言人表示,《乱世佳人》只是暂时下架,未来还会重新上架,不会删改原片,但会增加历史背景的注释,并对种族歧视内容进行批判。

据悉,此次下架行为,与目前正愈演愈烈的“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议活动之间,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前,编剧约翰·莱德利(代表作《为奴十二年》)曾在《洛杉矶时报》发表文章,对《乱世佳人》予以谴责:

“这是一部歌颂南北战争前的南方地区的电影。这部电影要么在忽视奴隶制度的恐怖性,要么就是在塑造有色人种最痛苦的刻板印象。”

上映于1939年的《乱世佳人》,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斯嘉丽与白瑞德之间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

该片在当年成功斩获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10项奥斯卡大奖。

片中饰演奶妈的哈蒂·麦克丹尼尔还凭借此片,成为首位获得奥斯卡奖的黑人演员。

尽管《乱世佳人》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但该片对奴隶制和黑人的刻画,一直以来却饱受争议。

片中出现的黑人角色,都是忠于庄园主的“幸福的人”。

似乎只有好好当奴隶,才是黑人真正应该为之满足的命运归宿。

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奴隶制的恐怖感。

事实上,不但《乱世佳人》如此,早期很多好莱坞电影,都曾表现出明显的种族歧视倾向。

比如D.W.格里菲斯导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便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一部。

作为美国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片,该片一直以来都被称为是“有污点的杰作”。

它将屠戮黑人的3K党人塑造成英雄,一边传播仇恨,一边蔑视黑人。

2018年,在斯派克·李导演的《黑色党徒》里,就曾对该片予以批驳,进行拨乱反正。

直到五、六十年代,黑人在好莱坞电影里的形象,才得以重新确立。

他们开始以善良、正直、积极的形象出现在多部电影当中:《挣脱锁链》(1958)、《吾爱吾师》(1967)、《猜猜谁来吃晚餐》(1967)、《炎热的夜晚》(1967)……

这些电影,大多避重就轻,没有直面种族仇恨,而是让黑人通过展现自身魅力来化解种族敌对,无法客观地再现当时风起云涌的种族运动。

《炎热的夜晚》

一系列刻板的黑人形象,由此应运而生。

这种所谓的刻板形象,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他们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精英类角色。

这种角色,往往机智过人,可以凭借聪明的头脑,在白人社会中脱颖而出。

比如,《隐藏人物》中帮NASA赢得太空竞赛的黑人女主、《绿皮书》中优雅高傲的音乐家唐·雪利,就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代表角色。

另一类,是吃苦耐劳、心地善良的黑人角色。

黑人演员从边缘地带进入主流视野后,碍于他们过往所经历的苦难历史,很多白人导演,都从同情的视角出发去拍摄黑人电影。

他们镜头下的黑人角色,大多都以忍辱负重的苦闷形象示人。

其中,此类题材中最成功的一部,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1985年斯皮尔伯格拍摄的那部《紫色》。

《紫色》

《紫色》的故事,主要围绕两位生活在白人社会的黑人女性展开叙述。

影片当年获得了11项奥斯卡提名,可惜最终却颗粒无收。

而当年奥斯卡的大赢家《走出非洲》,则刚好是一部与《紫色》截然相反的话题电影——围绕生活在黑人社会中的白人所展开。

当时社会所奉行的政治立场,从这场满是讽刺的奖项角逐中,我们不难窥得一二。

《走出非洲》

八、九十年代,随着种族意识的不断放宽,很多黑人演员,都开始越来越多的参演到具有票房影响力的商业电影当中。

无论是奖项领域,还是票房领域,黑人演员都齐头并进获得了不俗的成就。

既有丹泽尔·华盛顿、乌比·戈德堡这样的奥斯卡级影星诞生,又有塞缪尔·杰克逊、威尔·史密斯这样的影坛新秀崛起。

第74届奥斯卡,丹泽尔·华盛顿手捧小金人

甚至,在创作方面,还出现了斯派克·李这样极具先锋意识的黑人导演。

可以说,斯派克·李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极力地去颠覆电影里强加在黑人身上的刻板印象。

经由他所执导的电影,我们成功看到了黑人族群背后的复杂性与混乱性:

《稳操胜券》里,我们看到了黑人女性的性欲解放;《丛林热》里,我们看到了一段悲情的“黑白恋”;《爵士风情》里,我们看到了黑人音乐家的迷人风采;《黑潮》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激进却不乏头脑的黑人政治领袖。

《黑潮》

在黑人电影领域,斯派克·李从来都是一位先驱者,而非附和者。

只可惜,在强而有力的主流政治风向面前,他依然一次又一次的败下阵来。

1990年,他的《为所应为》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结果败给了同样探讨种族议题的《为黛西小姐开车》;2019年,他的《黑色党徒》再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结果又败给了同样探讨种族议题的《绿皮书》。

《为黛西小姐开车》和《绿皮书》一样,都是一辆车、一个白人、一个黑人以及一段超越世俗的“黑白友谊”。

对于这个结果,斯派克·李只能无奈地发出调侃:“看来开车的电影是我的克星。”

但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看,《为黛西小姐开车》和《绿皮书》这两部电影,确实都太过理想化了,虽然表面打着探讨种族问题的幌子,但其实根本没有触及到种族矛盾背后所根植的实质问题。

2002年的第74届奥斯卡,是黑人电影极其辉煌的一年。

这一年,有三位黑人演员在颁奖台上成功折桂。

他们当中,有获得终身成就奖的西德尼·波蒂埃,也有凭借《死囚之舞》成功封后的哈利·贝瑞,还有凭借《训练日》二度封帝的丹泽尔·华盛顿。

打这以后,很多黑人电影都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了出来。

它们不但类型繁多,而且风格多变。

《撞车》(2004)、《相助》(2011)、《触不可及》(2011)、《被解救的姜戈》(2012)、《为奴十二年》(2013)……

《为奴十二年》

乘着这股东风,本来刻板的好莱坞,也变得愈发开明,在“政治正确”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尤其最近几年,黑人电影更是大放异彩,爆款频出。

2017年,黑人同性题材电影《月光男孩》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该片用三个篇章串联起了一位黑人同性恋男孩的个人成长史。

片中有意无意地关照了黑社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贩毒、卖淫、收入不稳定……

2018年,融合了种族、惊悚元素的《逃出绝命镇》以黑马之姿脱颖而出,口碑、票房双双飘红。

导演乔丹·皮尔,以戏谑的手法,直白大胆地探讨了社会内部所暗藏的种族矛盾。

同年,《黑豹》问世,为漫威宇宙加入了一位非裔英雄。

虽然该片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迎合主流而产出的,但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却早已超越一切,烙印上了别样的时代印记。

如今,好莱坞所谓的“政治正确”,早已成了高悬在所有电影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既要政治正确,又不能拍得刻板、拍得陈规教条。

稍有不慎,便可能如《乱世佳人》一般,陷入历史清算的窘境。

要在这些条条框框下,拍出一部令人满意的黑人电影,这对好莱坞的电影人们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