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电影大师的自我修养(下)

张艺谋在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活着》拍完以后,再次让张艺谋在国际上获得了艺术成就的肯定。电影不仅提名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还把葛优送上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影帝宝座。即便是这样,他想要拍商业片的决心也从未改变。但至于真的要拍什么,张艺谋的心里此刻并不是很清楚。

拍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后,张艺谋开始了全新的尝试。往后四年里,他拍了《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母亲父亲》以及《幸福时光》四部相对以往作品而言提升了商业性的电影。这样的转变并未得到评论界的认可,甚至连一向对张艺谋赞不绝口的芦苇,对他的这种转变也有所不满。

有人讲,最巅峰的张艺谋,留在了一九九三年。

那时候对张艺谋来说,退一步轻而易举,但是向前走,举步维艰。

可是,他有欲求、有野心,即便历经挫折,他依然选择了走在其他人的前面。

直到二零零年,那扇叫商业化的大门,才终于为他,为中国电影打开。

“英雄的诞生”

二零零零年,李安用一部《卧虎藏龙》打破了海外一直把华语电影当成艺术电影看待的观念,不仅勇夺美国奥斯卡金像奖四项大奖,还在北美拿下了1.28亿美元的票房。俗话说,每个华语导演都有一个武侠梦,张艺谋同样如此。《卧虎藏龙》上映之前,张艺谋和编剧团队正在改编一个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剧本成型后,《卧虎藏龙》横空出世、石破天惊。本来激情满满的剧组,变得很沮丧。张艺谋和团队商量:“咱还拍吗?现在拍,人家这么成功,咱拍成什么样都是跟风,多没面子。”张艺谋觉得再拍就没意思了,本想就此放弃这个故事。直到二零零一年,张艺谋带着《英雄》的剧本找到了《卧虎藏龙》的制作人江志强。江志强当时鼓励他:“导演拍吧,现在市场很好,好卖。”更主要的是,江志强的另一句话彻底打动了张艺谋:“导演,这个电影不止是拍给内地观众的,它要打进海外主流市场。”

“你要不要李连杰”

一开始,张艺谋拿着《英雄》的剧本找到江志强,是想拍一个预算不高的片子。用他的自己话:“其实当年是准备按文艺片来拍的,比方像《罗生门》的多段式结构,然后讨论一个永远说不清楚的问题,该不该杀,天下是什么,又玄又大的主题。”可江志强却鼓励张艺谋,提高预算。并且问:“你要不要梁朝伟,要不要张曼玉。”又问:“你要不要李连杰。”“这可能吗?这么大的咖。”张艺谋问。“没问题呀。”江志强回答。电影还需要一个配角。江志强又问:“你要不要甄子丹。”张艺谋在平遥国际影展大师班上说起这件事:“后来我看媒体评论说,这个阵容恐怕史无前例,里面还有陈道明,对吧。”就这样,《英雄》从一个小小的文艺片剧本,进阶成了顶级大片的姿容。

100匹马的美发经历

电影正式开拍,张艺谋说:“我可能需要15匹到20匹马。”“太少了,80匹,100匹吧。”江志强说。“可以吗?”张艺谋问。江志强真给张艺谋找来了100匹马。我们知道,秦国尚黑。张艺谋想让秦军的战甲和战马全是黑的,可是,那100匹马各种颜色都有。于是,想出了个办法,给马焗油。为此,把全县城的美容美发师都请来给马焗油,来自全县城的TONY老师们说:“我们从来没给马焗过。”马焗完后,演员穿上黑盔甲,骑上马,黝黑黝黑的,特别有气势。大家都说,秦兵的马队像乌云一样地过来了。令张艺谋没想到的是,到真正开拍的时候,马褪色了,焗早了。凡山必有缺,这是自然。要不怎么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把观众带回戏院看大片

张艺谋在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大师班《英雄》就在如此大的制作,如此大的阵容,并且能按照张艺谋自己的爱好和理解下,拍完了。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让张艺谋觉得非常过瘾。后来发生的事,不止中国,连整个海外都震惊了。《英雄》最终国内暴收票房2.5亿人民币,全球1.7亿美元票房。入选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最佳电影第一名!这些数据代表着什么?当年的全年总票房八亿多,《英雄》单片就占据了全年四分之一的票房。如果以今天的全年总票房600多亿来换算,《英雄》那便是150亿的票房。是《英雄》把很多许久未进电影院的人,重新拉回到了电影院去看大片。张艺谋和《英雄》以及片中的演员,成了那年的全民话题。火爆的程度,连三线城市和小县城都在讨论着无名、长空、残剑三人,到底谁的武功最高?《英雄》是中国继《少林寺》等片后又一部现象级的国民电影。《英雄》不仅兑现了江志强当时跟张艺谋说的话,而且以“中国第一个大片”姿态,撬开了国产商业片道路的大门。更重要的是,自此,把观众拉回电影院看大片,成了所有华语电影导演的执着与目标。尤其是当你望向今天中国电影的发展,就明白了《英雄》乃真英雄。这些,都是张艺谋始料未及的。当然,始料未及也不止这些。

“首文”与市场之惑

张艺谋在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大师班《英雄》的票房,在海内外同时获得大成功。可是首都文艺界,俗称“首文”,把张艺谋批得那叫一个体无完肤。“思想有问题,意识形态有问题,价值观有问题...”等等。种种批评,让张艺谋很沮丧,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候我们对票房没概念,不觉得票房高就是一个很得意的事情,我很在意大家的评论,在意首文的评价。”为什么?因为当年,电影不像今天以票房论成败,至少大陆电影不是。就好比海外曾经对大陆电影导演作品的理解,那是艺术电影。同样,此时国内的文艺界对好电影的定义,电影要文以载道,言之有物,那才叫好作品。首文界,并不认为《英雄》具备这些优秀的元素。在他们看来,张艺谋放弃了艺术,变得商业而庸俗。他们把商业化,看成了一个导演的自甘堕落。但他们没看到的是,《英雄》所做出的探索,所蕴藏的能量,所具有的娱乐价值还有文化输出。今天,我们一直在纠结,要怎么挖掘开拓本土题材,要拍出既能跟中国观众建立交流语境,又能以中国化的表达让外国人接纳中国文化的电影,拍出中国人才能拍出的电影。其实《英雄》,早就做出了示范。

为自己,也为中国电影争一个机会

张艺谋在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大师班张艺谋,早已不是追求票房的人。陈凯歌曾说:“从电影里就能看出,张艺谋是我们几个人当中最有野心的。”很多人不太愿意去理解这份野心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这份执念。他开始像江志强当初跟他说那样,不要把自己电影都锁在中国内地,多和海外合作。所以他请高仓健来演《千里走单骑》,请克里斯蒂安·贝尔来演《金陵十三钗》。期间,还请来了周杰伦和周润发的双周搭配,那首《菊花台》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这个时候的张艺谋,依然还拍出了《归来》这种艺术圈叫好的作品。《归来》在国外的卖的很好,很多人都说巩俐应该拿影后,也为陈道明弹钢琴的片段而感动,甚至觉得电影应该拿最佳影片。张艺谋要做的,是为自己,也为中国电影争一个机会。即便是《长城》这样,一些人认为并不能体现张艺谋水准的作品。吸引他开拍的原因,不仅仅是马特达蒙的加盟能让中国影片在海外等到更多关注。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如果不拍,就会失去一部中国电影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同时开画这样的机会。记得当年《活着》拍完后,他曾经和余华说:“从福贵走过的路上,看见我们许多人的身影。”今天再看这句话,是张艺谋的身影,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年轻导演走向了同一个理想。

电影这封情书,动笔就是一生

张艺谋在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大师班如今,快70岁的张艺谋还在坚持拍电影,他依旧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截止今年,我们已知的张艺谋新作就有三部电影,《一秒钟》《坚如磐石》《悬崖之上》。三部电影,三种风格。《一秒钟》是关于他自己青春时的一个记忆,也是鲜少他自己动笔写的剧本,用他的自己话说:“这是我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坚如磐石》是他从来没有尝试过的警匪题材,他自己称这部电影为“硬警匪”。而年底准备开拍的《悬崖之上》则是一部谍战题材,同样是新的尝试。他说:“只要身体好,时间允许,我愿意拼命工作,就是喜欢拍电影,就是呆不住,你让我十年磨一剑可能我也没那么深刻,所以能碰到一个好剧本,能快点把他拍出来,是最幸福的。”记得《时代》杂志的著名影评人理查德·什克尔曾这样问斯皮尔伯格:“你现在已经可以领退休金了,如果你现在隐退,将会在影史上坐拥十多部另世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佳片,为什么还要如此身体力行的继续这份工作?”那年,斯皮尔伯格六十五岁,他说自己有时会想到好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82岁高龄还能拍出比以往更好的电影,他也渴望能像伊斯特伍德一样,老当益壮,晚年多产。更重要的是,他说,自己不理解为什么要停止这份有趣的事业。还有我们的第四代导演电影导演代表谢飞老师,77岁仍在电影学院为学生传授智慧与经验,还在青葱计划中亲身扶持着青年电影创作者的成长,对待电影这门艺术没有一丝倦怠。就不难理解张艺谋曾说:“当我当上导演,这是终生的。”观众看电影,过去的是两小时。导演拍电影,过去的可能就是一生。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