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主旋律争锋,《攀登者》的荣耀与遗憾

2019年中国电影国庆档的票房争夺战已然开始,《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几部影片从点映、预售拉开演习序幕到现在的激烈争锋,表明了中国式主旋律商业电影的发展已经到了更为激烈的竞争阶段。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攀登者》云集了吴京、张译、井柏然、章子怡、胡歌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在几部电影中备受瞩目。

从上映后的口碑来看,影片呈现出黑白分化趋势,它能否在几部电影中获得票房冠军,依然是未知数。但作为主旋律大片中的重磅作品,其优缺点表明了中国电影主旋律商业大片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稀缺的登山题材,扎堆的演技派

从《战狼》(1、2)、《湄公河大案》《红海行动》等几部中国式主流商业大片的异军突起,到今年国庆档的主流商业大片扎堆,表明了中国式大片商业类型化发展已经进阶到了新高度,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稳步的提升。《攀登者》作为中国首部登山题材电影,具有先天的题材优势,更集合了当下中国市场最优质的演员阵容和资源,因而备受瞩目。

首先该片故事取材于中国登山队1960、1975年两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北坡的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两代中国攀登者肩负时代使命,为国登顶的领土捍卫之战。从故事来说,有真实的事件做底子,真实的人物原型可借鉴,具有比较扎实的剧作基础。珠峰登顶这一事件既是英雄的冒险,又有死亡威胁的震撼,故事性、动作紧张度、画面感,都有先天的题材元素保证。另外,故事所表现出来的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决心,也契合了观众在建国七十年到来之际普遍高涨的爱国情绪。

影片也确实不负众望,真实还原了当年攀登者们的时代使命感。剧组不仅还原了当时登山的装备设施,演员等主创们也提前进行了专业的雪山攀登训练,在还原时代感、画面效果、动作场面中都有不少令人惊喜之处。

影片集合了当下中国市场最优质的演员阵容,从成片来看,几位主演也贡献了上乘的演技,特别是演员张译和吴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吴京的文戏没有掉链子,武戏依旧紧张十足,令人振奋;张译则在《红海行动》之后又一次在主旋律大片中用无可挑剔的演技征服了观众。他饰演的兼职摄影师曲松林,因1960年登峰时方五洲(吴京饰演)为救他而失去了照相机,无法拍照留下登顶证据,这个遗憾令他对方五洲不能释怀。是要保住照相机还是保住队友的生命?这一两难选择成为故事后半段的主要人物矛盾的纠结点。

全程高燃,爱情戏拉低口碑

但从目前的口碑来看,影片并没有十分令观众满意。一方面受众认可影片上诉方面的上佳表现,大部分认为这是一部国庆档不可错过的电影,另一方面,故事里“加重”了主要角色的爱情戏,这一点是影片最为人诟病的槽点。

观众纷纷表示,登山的过程,惊险镜头很紧张,很燃很过瘾,但感情戏过多,处理不够让人满意。为什么观众对爱情不买账?方五洲和章子怡饰演的徐缨之间的感情,脉络比较清晰,前面部分比较让人容易接受,拍出了那个年代恋人之间的浪漫美感,以及方五洲为了登山放弃个人情感的纠结。但电影后期表现1975年重新组建登山队,徐缨作为气象组主任参与其中,二人的感情戏份过多且煽情,而登山队员李国梁(井柏然饰演)与藏族女孩之间的朦胧感情片段,同样有画蛇添足之感。减掉这部分戏份,完全不会影响到人们对登山者的理解和崇敬。

《攀登者》以登珠峰这样的英雄主义故事为题材,理应侧重表现背负着国家责任和个人荣誉的人物本身的成长,展现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行动,着墨于小情小爱,不免缩小故事的主题格局。珠峰登顶事件本身的情感张力已然足够,如果编剧和导演能够好好挖掘事件本身的情感张力,强化攀登本身的难点和冲突,并深化登山队员们的成长,升华登山队员们的不畏艰险的英雄情怀,和对家国的极强荣誉感,这些都将有助于影片高度的提升,也会更提高这一极限登山题材的故事震撼力。

对于这一点,很多评论直指导演兼编剧之一的香港电影人李仁港。作为香港导演,李导非常重视电影的娱乐属性,这一点本来可以为题材加分,但对爱情戏的不恰当处理也让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变得轻飘。

除了这个槽点以外,影片剧作节奏不错,特别是1960年第一次攀登事件的呈现,以及1975年第二次攀登过程的开始阶段,张译和吴京饰演的登山队员之间的矛盾展现很抓人;张译的魔鬼教练法、吴京的三分钟训练表演段落,也让观众大呼过瘾。

相信“真实”的力量,才是主创的自信

从《攀登者》可以看出,中国式主旋律商业大片,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趋向于真实历史事件取材、商业类型化包装与主旋律精神凸显三结合。比如国庆档另一部大片《中国机长》也是以真实发生的事件为故事蓝本创作。

由此可见,中国式主旋律大片的创作模式已日臻成熟:一方面向印度电影以真实事件为题材源头这一点来取经,另一方面向好莱坞商业类型电影成熟的剧作法学习。两者能否巧妙结合,将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家国情怀生发出来,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真实的事件还原,中国人的情感、主流价值观的体现,是“中国式大片”创作的首要法则,好莱坞剧作法则是实现这两点的技术支持。

此前在票房与口碑上双赢的《湄公河大案》《红海行动》莫不如此,一方面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创作故事,二是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灌注其中。借成熟的好莱坞剧作法为工具,让故事好看,人物可感,已经是中国式大片的成熟做法。两部电影也都没有生硬地加入个人情感,而是以“直男式”的冷硬风格编排剧情,以直给的方式发掘真实事件本身的力量和意义,因而获得了观众的普遍支持。由此可见,根据真实事件和人物原型改编的中国式主旋律大片,原原本本地将真实事件呈现出来,其中的精神内核就足够有力,也足够好看。

而《攀登者》与上述两部主旋律大片相比,创作者对类型电影的技巧处理真实故事题材的经验和考量显然不足,导致过度的商业化包装,削弱了故事本身的真实力量。

亚洲影视通常有其不同于好莱坞电影之处,情感向内容较多。东方的情感取向与西方的冷静残酷不同,致使一些电影创作者不敢放弃或减弱情感戏,很多电影电视剧都会以加入情感戏的方式来柔化处理有真实事件原型的故事题材。处理得巧妙,会令故事更有感染力,处理得生硬,则会适得其反。

主演张译曾说,“中国一直是一个具有攀登精神的民族,这个电影就是在展现攀登精神,而且这部电影是中国唯一一部正面描述攀登珠峰的故事片,对我整个人生都是有意义的。”确实,在这部《攀登者》里,真实故事原本就有很足的情感渲染力,足以打动观众,实在没有必要在此基础上精装修一次。

真实事件与商业剧作法如何结合达到最佳结合点?流量明星和爱情戏等商业电影元素,是否为主旋律大片的良药?在新一代主旋律大片里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依然值得电影人思考。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