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天真的电影守护人——吴贻弓

出自 |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

终身成就,沉甸甸的我都不知道怎么去承受,这是我迄今为止所获得的一个最最崇高的表彰。这是一个纯粹的专业的、权威的不搀杂任何其他成分的表彰,所以我感到特别珍惜、也感到无比荣耀,真的我们都十分热爱这个由我们自由选择的职业,所以我们也绝不会辜负它,今天我想在这句话后面再加上四个字那就是“电影万岁”。

——吴贻弓

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之一、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第二届会长吴贻弓于2019年9月14日7时32分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0岁。

吴贻弓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长在红旗下,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一代艺术家,后来被称之为“第四代导演”,更是非常独特的一代导演。他们的作品中有着让人动容的电影理想,那是一种深植于家国的情怀力量。

他与电影的缘分从1979年开始,执导的首部影片《巴山夜雨》以独到的历史反思和浓郁的抒情风格征服观众,获得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1982年吴贻弓导演拍摄的表现中国20年代社会生活的影片《城南旧事》,在此片中再一次显示了他那精巧细腻的艺术构思和创作风格,影片意境深邃,韵味隽永。该片于1983年获得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1984年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

同时吴贻弓又是一位电影事业家,在他的艰苦努力下,创办了如今已然成为A级国际电影节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完成了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梦想。此时的吴贻弓慧眼独具,跨足电视剧和话剧制作,让向来泾渭分明的电影和电视人才相互交流,他还成功的整合了两岸电影和电视人才,对于两岸三地的电影交流,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曾在回顾起自己的电影之路时说:“归根结底我们的内心情结还是很单纯的‘共和国情结’,我们总把新中国看得很理想、很美好、很亲切,并千方百计想把这种情结投射在银幕作品中”。

比如在《城南旧事》的导演阐述里,一段文字有些特别:“‘祖国’的含义是什么?我不一定能讲得清楚。她既抽象又具体。抽象可以到无垠博大,具体可以到极其细微。有位诗人说:祖国就是他故乡门前的那条小河;而当我在意大利正苦于那里盛筵上的生肉、生火腿、生香肠,突然在我们使馆的食堂里喝到一碗极普通的大米粥的时候,似乎祖国的含义全在这一碗稠稠的、热腾腾的、又带着不尽甜意的粥里了。”

吴贻弓是电影人中的佼佼者,他头上有不少光环。虽然他曾“阔别”了电影20年,去到了文联。人家说他当官了,他说:“在我心中,无论经历多少身份,多少称呼,我最珍视的始终是导演”。

2012年,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1年度表彰大会上,吴贻弓导演荣获了“终身成就奖”。终身成就奖评语是:吴贻弓导演在超过半个世纪的电影历程中,作为第四代导演的杰出代表,创作出《城南旧事》等在中国电影史上堪称经典的电影。风格大度而笔触细腻,基调沉稳而情感充盈,在精致的电影语言中充分显现出中国传统文人的意境。其中对于人和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为转型期的现代中国留下了匠心独韵的珍贵电影文本。

事后他回想起在那一幕时感叹道:“有人说我是理想主义者,片子里到处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以前常说,金色的童年、玫瑰色的少年,青春年华总不会轻易忘记,常常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我们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理想、信心、诚挚的追求、生活价值取向、浪漫主义色彩等等,总不肯在心里泯灭,千方百计想把这种“情结”投射在银幕作品中。”

他犹记得沈浮导演当年与他说,“岁月流逝,但愿天真长存”。因为天真对于艺术乃是不朽的生命。耄耋之年,吴贻弓仍是天真的电影守护人。

吴贻弓导演,您一路走好!

我们永远怀念您!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