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圈圈丸00后肯定不知道,曾经的香港娱乐产业有多么发达,造就了多少人的美好回忆。
等等,年纪大点的先别急着有优越感——80、90后肯定不知道,他们的美好回忆有太多都是“抄袭”产物。没错,上个世纪末的香港娱乐产业虽然发达,但内容丰富的背后却隐藏了太多的侵权的翻拍甚至直白的抄袭。
那是个辉煌的年代,铸就了两代人的童年记忆。而那同时也是个没有网络、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海外公司版权意识淡薄,观众没有丰富的渠道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从而变相成就了香港的文化“丰富性”。内地的年轻人和小孩子在封闭的世界里全靠香港这个文化“黄金海岸”输出的最时尚的信息滋养着自己的精神生活,丝毫没有怀疑过它背后的来源是否“正规”。 如今我们提到“抄袭”两个字不免义愤填膺,因为在成长后我们的正义感也在随之膨胀,在潜意识里就会非常不齿这种行为。另一方面,如今我们提到“经典”也会心怀敬畏,大脑瞬间被拉回一个美好的年代,它是我们记忆里不容指责的重要部分。可是当“抄袭”和记忆里的“经典”撞车的时候,我们又该以一个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今天我们就从那个经典的、但是又抄袭泛滥的香港黄金岁月聊起。
抄袭or致敬?傻傻分不清 在去回顾香港娱乐产业,尤其是电影产业的抄袭现象之前,我们得先区分清楚什么是抄袭,什么是致敬。不然总会发生一句“致敬”全洗白的状况。 1、什么是抄袭? 在国外著名的抄袭解析网站Plagiarism(P.org)上总结了十分全面关于抄袭的现代定义:宏观上讲,抄袭就是一直诈骗行为,包括窃取他人的工作成果和事后撒谎不承认。落实到现代媒体类的抄袭事件(图像、影视、音乐),抄袭是指未经原作者允许而使用其成果到自己的创作内容上。比如图像采用相同的构图、色彩,影视采用相同的情节、人物,音乐采用相同的旋律、节拍。 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就抄袭了1980年的好莱坞喜剧电影《空前绝后满天飞》里的男主角Ted。包括他们的话痨属性以及把路人说到自杀的桥段都如出一辙,属于非常明显的抄袭行为。
▲故事里把旁人说到上吊自杀,周星驰电影许多无厘头情节都抄袭了《空前绝后满天飞》。
2、什么是致敬? 「致敬」其实就是其字面意思——用内容表达对经典的敬意。我们总结它和抄袭的区别在于:「抄袭」是窃取了别人的成果用在自己的内容里,而绝大部分观众不知道这个内容的来源,因此不能表达出对原作者的敬意。而「致敬」能够让绝大部分观众第一时间联想到内容来源的经典作品,这就充分的表达了敬意。做到极致的致敬片还延伸成了现在被影迷热爱的cult片(邪典片),这里就不过多展开讨论了。 Premium Beat在2017年的时候还进一步解释道:「致敬」无关于作品内容,将其取代也不会对欣赏作品造成影响;而「抄袭」则在内容上起到作用,无法被取代。这也是一个区别的好办法。比如《破坏之王》开头电闪雷鸣后一个裸男蹲在地上,光是看文字描述都知道这是在致敬《终结者》。而电影情节里就算不这么开场,换成其它形式也依然能够推进剧情,这便是「致敬」。
▲动作和构图都一样,cosplay满分 在搞清楚「抄袭」的定义之后,我们再接着说说香港娱乐产业热衷抄袭的原因吧。
深陷“抄袭”泥沼的香港娱乐产业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娱乐圈深受美国和日本文化的影响。许多年轻人热衷于听City-Pop、跳disco、看日本漫画、打街机。而人们生活闲暇之余也爱看好莱坞商业动作大片,热度和现在的超英电影一样。这便让一部分“机灵”的香港人意识到了一个商机,于是大量“抄袭”产物便诞生了。 如今大众比较熟悉的关于香港娱乐产业抄袭的“实锤”,就是那句“中岛美雪养活了半个音乐圈”。香港有许多流行乐确实是直接使用中岛美雪音乐的曲然后重新填词演唱,当初到底有没有授权一直没有个说法。如今音乐圈的人普遍不愿意提起这件事,我们姑且认为没有授权的可能性更大。
▲感谢中岛美雪阿姨对我国流行乐推广做出的突出贡献 当然不只是中岛美雪,被直接“翻唱”的日本歌手实在太多,像张学友早年就很爱翻唱玉置浩二的歌。而“中词日曲”在香港乐坛甚至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一直延续了近50年。 除了音乐,抄袭比较严重的产业还有漫画。港漫当年也算一个热门产业,但其背后抄袭漩涡也实在太多。近几年来最著名的漫画抄袭翻案莫过于大家的童年回忆《老夫子》是王泽抄袭冯朋弟的同名作品。
▲冯骥才还写过一本书指责王泽的抄袭 而这种直白的抄袭毕竟少数,更多的还是打擦边球。因为街机文化的火热,《街霸》和《拳皇》都是在香港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热门街机游戏,于是抄袭他俩的盗版漫画在当时的香港市面上可以说是遍地开花。
▲当时抄袭格斗游戏的漫画特别多 而不只是漫画,许多电影也选择蹭一波日本游戏的热度。大家耳熟能详的《超级学校霸王》自不用说,标题包含“街头霸王”四个字的香港电影少说也有五六部了。并且内容上都直接套用了游戏人物的造型与设定以及动作招式。
▲在《超级学校霸王》只是客串的郭富城,后来又主演了这部
如果说对于游戏的翻拍都可以用“日本版权不好买”的理由来搪塞过去,那当时香港电影对于好莱坞的抄袭就可以说是一个恶习了。许多香港本地的学者都曾经指出过这个问题,像香港大学教授彭丽君在《黃昏未晚: 後九七香港電影》中写道:香港电影经常抄袭荷里活(好莱坞)的电影,这已经成了文化工业的一个永恒问题。 而外界对于香港电影抄袭的批评是就更加不客气。台湾的电影学者、制片人焦雄屏就在《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一书中指责道:香港電影一向善於剽竊西方(尤其是好萊塢)的類型,別人流行《疤面煞星》,香港便有了《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的故事原型——《疤面煞星》(1983) 以上这些都可以看出,当时还是有不少人对于香港电影的抄袭问题十分不认可或者坚决抵制,但为什么这个行为没有得到制止呢?
能够恰饭就是好电影 早在90年代初,王晶和周星驰还没有闹掰的时候,他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坦言:“不是我们会搞笑,我们只不过是把儿童动画片里的东西翻拍给成年人看。”(难怪你们的片子看着那么像《兔八哥》)在这里王晶刻意将自己的行为强调为「翻拍」,在他的概念里翻拍不算抄袭,至少当时他是这么想的。但是许多年之后,王晶会在微博上痛骂别人抄袭,甚至为此爆粗口,不免让人啼笑皆非,毕竟当年他可没少抄啊。
归根结题的原因还是一个字——钱。八九十年代抄袭电影是真的赚钱,票房收入很轻松破千万,这对于当时的香港电影行业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而且还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因为那个时候的香港商业片里,大家都在发“抄袭”的财,自然互相也不会指责。 而如今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企业与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观众审美也已经显著提高,不再是给什么“吃”什么。这个时候大家可就不是一起“抄袭”的小伙伴了,而是“抄袭”的竞争对手。 当然,香港电影人可能也真的没把“抄袭”太当一回事,或许在他们看来这也是一种表达手法。周星驰在07年宣传《长江七号》时接受华商报采访,谈到了大陆与香港电影人的区别,周星驰坦言道:“香港有创意的人不多,但反应快和会抄袭的人比较多…内地的人都比较学院派,比较有造诣,拍片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周星驰的话语里并不觉得抄袭是一个“问题”,而是和反应快并列的一种能力。这也让我们能想通为什么《百变星君》里前半段致敬《低俗小说》,后半段又抄袭《变相怪杰》。对于香港电影人来说区分抄袭和致敬不重要,片子成型最重要。
▲《百变星君》有段戏造型和舞蹈都致敬了《低俗小说》,后半段的变身能力以及变魔术情节都是抄袭《变相怪杰》
或许在那个时候的香港,能够迅速的抄袭出一部作品得到市场青睐,也是当时香港人认可的一种赚钱模式。我们现在可以指责他们唯利是图,但不能否认他们赚钱的成绩以及那些抄袭作品在许多人的记忆力挥之不去。 但即使是黄金时代过去,香港电影的抄袭风气依然不改。
如今的香港电影:抄经典、抄自己 如今的香港电影并没有停止抄袭的坏习惯,甚至演变出了新的坏习惯——开始抄袭起了自己。 说起抄袭自己,观众们会想到周星驰在《美人鱼》《西游伏妖篇》里大量重复自己以前电影的梗和情节,让人笑不出来又尴尬,也同时感叹喜剧之王有点江郎才尽。而怒喷别人的王晶的《大内密探零零狗》和《美丽密令》也都是对以前自己作品的重复抄袭,非常欺骗观众。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抄自己算抄抄袭吗?当然算了,自我抄袭(Self-plagiarism)也是学术定义的一种抄袭行为。而除了抄袭自己,对于经典的抄袭也没有停下。比如《叶问2》抄袭《洛奇4》,《大追捕》抄袭《嫌疑人x的献身》。 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是一件丢脸的事,《荒野大镖客》的导演赛尔乔·莱昂内就承认自己的电影里有许多桥段确实直接套用了黑泽明的《用心棒》,因为他是在太喜欢那部电影了。但这并不妨碍他后来用《黄金三镖客》和《美国往事》来证明自己作为导演的实力。 正如周星驰所说,或许正是创意不足才导致香港电影抄袭成灾。香港是个金融中心,带有「商人」标签的人更多,而「艺术家」则稀缺。所以香港只出了一个金庸就显得弥足珍贵,不仅不停地拍影视剧,就连漫画,如《龙虎门》《中华英雄》也是直接套用《倚天屠龙记》的情节和招式,然后还要再被拍成影视剧。而拍出一部经典喜剧《如来神掌》,就会引来许多后者抄袭,被许多人奉为经典的《东成西就》(豆瓣38万+人评分8.7)更是几乎全篇“翻拍”了它,还是能够得到票房和口碑两开花。
▲《东成西就》对比《如来神掌》 我们常常觉得现在“港片死了”,或许港片在创造力上一直都没有“活”过,只不过那批最会把握商机的商人,如今都已经北上了。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