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3.6个亿,备受瞩目的科幻巨制《上海堡垒》成为了这个夏天电影市场最大的“滑铁卢”,豆瓣3.2的评分和上映6天不足1.2亿的票房无不意味着该片败局已定。回首今年年初,《流浪地球》刚刚以票房影史第二的好成绩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没想到仅仅半年,充满希望的观众就受到了《上海堡垒》的打击。不少网友愤而吐槽:“《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的一扇门,《上海堡垒》又给关上了”。随后导演滕华涛也发文致歉,表示接受一切批评,很抱歉这次让所有人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期待落空,希望未来能越来越好。
或许,这只是国产电影工业化进程中一次正常的失误,但特殊的题材和特殊的时间点让《上海堡垒》汇聚了太多人的情绪。那么,该片究竟有哪些不足值得创作者们引以为诫?通过它和《流浪地球》我们能否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在哪里?国产科幻电影“天堑”世界观构建、科幻想象力、特效技术毫无疑问《上海堡垒》折戟的原因是多重的,但最令人难以忽视的是,并不缺少炫目大场面的该片没能为观众构建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未来世界。《上海堡垒》中的科技体系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为什么在拥有先进能源的情况下士兵还在使用普通热武器?“仙藤”作为取代石油和电力的新能源,具体是如何取代的?抵抗外星文明的人类组织架构如何?“灰鹰小队”是什么编制,归哪个部门管辖?
诸如此类的种种细节,片中都未曾交代。这种概念设定上的不能逻辑自洽让《上海堡垒》中的科幻元素存在的极为尴尬,无法与现实背景相互融合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体系构建,整体上充斥着一种潦草感和模糊感。另外在机械设定上,该片也存在着想象力缺失的问题,无论是母舰、泡防御、外星捕食者的形象还是上海大炮都充满了“似曾相识”的味道。有不少观众就指出,外星母舰的形态明显借鉴了好莱坞经典电影《独立日》。
这种种问题都说明了,《上海堡垒》没有建立起自己独有的科幻美学和表达方式,这也是目前阶段国产科幻电影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好在《流浪地球》的成功为行业做出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导演郭帆曾经在采访中透露,《流浪地球》的世界观构成花了8个多月,团队做出了3000多张的概念设计图,反复雕琢,才有了冰封城市、行星发动机、奇异天象、木星氢气爆炸冲击波等令人惊艳的场景呈现。除了想象力与概念设定这一短板,视效制作水平在今天仍旧是横亘在国产科幻电影面前最大的“难关”。据了解,目前好莱坞科幻大片的投资一般在1.5亿~3亿美元之间,而国产科幻电影的成本回收只能依赖本土市场,最高投资大概在3亿元人民币左右。《流浪地球》在筹备期间曾经与美国顶级特效公司“工业光魔“沟通,一个7至15秒高难度镜头12万~28万美金的报价是剧组难以承担的。更为重要的是,全球最顶尖的视效公司几乎都是好莱坞电影体系培育出来的,它们不会将最优质的技术服务运用于“外包”项目,这代表着我们的电影中很难拥有超一流的S级视效镜头。
《流浪地球》为了节省资金,选择了75%的特效由中国团队承包,过程中遇到工业缺失的部分,郭帆导演表示只能靠大量人工来弥补。例如影片中呈现出来的100多个屏幕,在没有好莱坞专业UI部门的情况下,只能提前把屏幕中的动画做好,每个屏幕之后用笔记本专人操作。《上海堡垒》在特效部分则选择了三家韩国特效公司和一家英国特效公司进行了外包。这意味着该片3.6亿的投资想要承载一个这样体量的科幻作品会更加捉襟见肘。虽然在母舰降临、上海陆沉等壮观大场面上,我们确实能闻到《上海堡垒》背后人民币燃烧的味道,但还是有不少细节经不起仔细推敲。可以说,在我国电影工业化还未臻成熟的阶段,无论是失败的《上海堡垒》还是成功《流浪地球》都是科幻电影的“技术拓荒者”,只能一点点摸索着艰难的寻找前行的路线。“硬科幻”里的“软内核”才是关键所在纵观国内外成功的科幻电影,大都有着成熟的科幻IP作为其“土壤”,就如同《流浪地球》的成功,离不开刘慈欣原著宇宙观的宏大与震撼。而《上海堡垒》的IP改编呈现出了一种“两边都不靠”的尴尬状态。在《上海堡垒》原著中,江南有意刻画了末世大背景下暗恋的细腻情愫,科幻只是一个有趣的包装外壳,它的内里依旧是一个以爱情为主题的故事。那么以爱情为主还是以科幻为主,就成为了片方改编时面临的首要选择。对此江南在采访中曾表示,中国现阶段可能还没有把握做好一部文艺科幻片,所以,片方把目标放在了“硬科幻”上,选择了着重去展现科幻电影中难度最高的与外星文明正面战斗的部分。而《上海堡垒》的原著又难以支撑起这种“硬科幻”所需的世界观和概念设定,这种“根基”上的不稳固让该片在剧本层面完全失控,故事逻辑、叙事节奏、人物行为都出现了种种问题。所以最后得到的结果只能是,不但科幻元素的呈现不尽人意,为了给大场面和特效让位的“感情线”也由于铺陈的太过匆忙,让观众看的云里雾里,难以产生共鸣。
可以说,《上海堡垒》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内核”。在工业化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国产科幻电影所能具备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强烈的共情感与鲜明的文化特征。《流浪地球》的故事内核来自于中国自古“安土重迁”的家国情怀,不是逃离地球去寻找新天地,而是带着家园在宇宙中漂流,既浪漫又宏伟,是只属于国人自己的东方式文化内涵。或许优质逼真的特效能够最大程度的撼动我们的感官,但一部好的科幻电影仅仅只有大场面是不够的,情感才是最终让我们和故事产生链接的纽带。起步阶段审慎选择题材情感共鸣助力科幻“出圈”其实从《流浪地球》的成功中,我们不难提炼出一些关于国产科幻电影的方法论。首先,在完整的世界观体系构建上绝对不能马虎,没有了这些,所谓的科幻也只是一击即碎的“空中楼阁”。对于当前的阶段而言,好莱坞热门的超级英雄、太空战争、未来科技等题材由于世界观太过复杂,建立起来难度也比较大,或许并不合适我们。类似于《流浪地球》的末日灾难和太空冒险题材显然更符合国内的电影工业化水平,并且这两类题材也更容易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另外,在中国科幻电影的真正受众并不多。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内硬科幻受众仅占到整个观影人群的11%,大部分观众对于该类电影并没有强烈的观看诉求。《流浪地球》的成功在于选择了国人熟悉的亲情和家庭观作为切入点。大时代背景下,刘培强、刘启之间的矛盾与牺牲扣人心弦,充满着人文关怀的父子亲情具有人人都能理解的普世性。这种“情感武器”才是该片迅速“出圈”,在非科幻迷观众中完成“下沉”的关键。
《流浪地球》所具备的成功元素恰恰也是《上海堡垒》所缺失的。如果说《流浪地球》是国产科幻电影的“试对”,那么《上海堡垒》就是一次“试错”,在这场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车祸”中,我们可以吸收到不少的教训。今天,影迷们已经不会再因为一两个流量明星就“用脚投票”,主流观众的审美在不断的提升,这对幕后制作团队的功力形成了巨大的考验,需要更审慎的去考虑受众的需求并准确的判断内容的质量。在压力之下,《上海堡垒》的主创纷纷公开道歉,可见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大众声音的重要性,也在反省与思考失利的原因。知耻方能后勇,国产科幻电影的繁荣不是单靠一两部作品就能做到的,一部《上海堡垒》也不会把这扇“门”关上。随着国产电影工业化、类型化、产业化的逐渐完善,我们总会迎来科幻电影“百花齐放”的一天。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