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吃瓜菜 主编 | 小佳
恰逢韩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奉俊昊在戛纳封神,但中国银幕恐与这部《寄生虫》无缘。韩国娱乐文化直接影响了几代东亚观众的审美品味,但纯粹的韩国电影几乎在中国院线绝迹。不少韩国影人试图采用合拍方式撬开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2014年中韩正式签署《中韩电影合拍协议》后,曾带来了一段短暂的合拍蜜月期,仅2016年共有13部中韩合拍电影轮番上映,可惜全部水土不服,战绩凄惨。
中韩电影合拍屡屡受挫到底有哪些原因?发展至今中韩合拍又有哪些新的机遇?《首席娱乐官》试图在这场亚洲影展中寻求下答案。
奉俊昊手捧金棕榈
合拍片难以取悦两国观众
中韩合作尚处起步阶段
今年5月,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19亚洲电影展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5座城市进行。
《首席娱乐官》(id:yuleguan001)受邀参与了亚洲影展的特别专访活动,与韩国映画制作家协会崔容培副会长探讨了中韩合拍片的现状和困局。在中国并不出名的崔容培,实则是韩国影业最知名的制片人之一,在他手中诞生了《汉江怪物》、《空房间》等一系列蜚声海外的韩影佳作,可以说他见证并经历了韩影从默默无闻到90年代至今迅速崛起的全过程。
面对合拍片在口碑和票房上的双双扑街,崔容培表示,中韩合拍电影还处于起步阶段,两个国家合拍一部电影,目前不存在100%(成功)的完美答案。
之后,崔容培又指出了合拍电影的技术难点,不同的国家本身就有不同喜好的观众,由于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同一部电影难以同时取悦两边的观众。
崔容培认为合拍电影的出发点很好,来源于双方认可一个项目,但电影制作的每个流程都必须十分严谨,这中间就有可能导致结果不尽如人意。
崔容培提到了中韩两国共同需要面对的“影视寒冬”,外界看来韩国电影发展良好,但实质上并非像表面看来如此光鲜,韩国电影从业者遇到了诸多困难险阻。去年,在韩国有许多由大导演、大演员、大投资依旧导致失败的案例,其中的原因是商业操作违背了影视行业的基本规则。
另一方面,行业发展与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关系。韩国政府的频繁交替也会损害影视行业发展。
尽管中韩合拍鲜有成功案例,崔容培依然在访问中表达了希望与中国影人合作的愿望,我非常期待中韩电影人能够密切合作起来,希望能更深入了解中国电影人的想法,敲定好适合的题材与时间。
从崔容培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得知,即便是谙熟影视行业规则的顶尖制片人面对如此局势,也难以给出最优解,未来两国影人只能在加深彼此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宽融合与创新空间。
一本合拍或成中韩新出路
境遇不同凸显中国电影短板
纵观中韩合拍电影发展历程,在初期,片方急于搭载票房高涨的顺风车,往往邀请韩国二三线导演参与拍摄,胡乱搭建国际剧组,以兜售偶像和情怀作为主要卖点,抢夺粉丝们的“钱包”。在这种气氛的推动下,刘亦菲和宋承宪带来了语焉不详的《第三种爱情》,吴亦凡和赵真奎导演合作出了难以出圈的《夏有乔木雅望天堂》。 不难发现,这个阶段的中韩合拍片充满着投机的味道,中韩联手向钱看齐,合拍片乱象丛生,流水线上60分的产品犹如打包出售一般蜂拥而至,显然在急剧压缩的拍摄周期中,不可能打磨出精致的作品,比如《惊天大逆转》的拍摄周期仅为62天,依靠小鲜肉和美女调情的俗烂故事,就试图收割观众的伎俩让人生厌,彻底丧失了韩影素来重视打磨剧本的优良传统。
在中韩合拍的电影中,并非没有成功案例,与韩影《奇怪的她》源于同一剧本的《重返20岁》就是最经典的成功范本,在优良的韩国剧本之上,植入恰当好处的中国本土元素,成功收割3.64亿票房。
由此而来,集双方优势于一身的“一本双拍”形式成为了中韩合作中的高频词汇。
去年姚晨主演的女性电影《找到你》便源于韩影2016年的《迷失:消失的女人》,基于公众对于女性运动的关注,《找到你》打准观众痛点,成为一部现象级的良心作品。 王千源主演的警匪电影《大人物》剧本来源于获奖无数的韩影《车手》,也造成了一定声势。 一本双拍甚至一本多拍打造IP的创作方式已被多国延用,比如出现世界各国版本的《完美陌生人》。曾经红遍亚洲的韩影《阳光姐妹淘》在2018年也衍生出了霓虹国版本,这着实是在侧面证明全球创作乏力的趋势。 尽管省时省力,一本双拍也绝不是避免扑街的良药。首先,中国观众还不习惯“一本双拍”的运作模式,涉猎影片常被冠以抄袭借鉴之类颇为敏感的莫须有罪名。 其次,源于同一剧本,影片最终呈现的结果也可能良莠不齐。 今年年初,韩影警匪喜剧《极限职业》以1369.5701亿韩元成为韩国影史最为卖座的电影,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它与去年中国不温不火的《龙虾刑警》来源于同一IP的共同开发,属于一本两拍。
《极限职业》&《龙虾刑警》只是看起来有点像 剧本往往被视为影视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环,然而基于同一剧本,《龙虾刑警》与《极限职业》在口碑、票房方面显示出的差距,实则代表了中韩双方工业化程度的巨大差距。 《龙虾刑警》的方方面面都在衬托后者有多成熟和优秀。它蹭着小龙虾的热度,犯着国产电影的通病,在粗制乱造的光影中,穿插着令人尴尬的笑点,人物行为更是缺乏合理动机,故事撕裂感严重。 反之《极限职业》是韩国职业类型化电影的里程碑之作,它延续了韩影热爱拍摄“衰警察”和“可爱又充满缺点的小人物”的特点,把每一个人物刻画到位,利用生活化的场景制造密集笑点,给观众带去的是回味和暖意。 简而言之,除了故事构架相同,两者毫无可比性。电影是综合作用的产物,尽管剧本质量过关但摄影、剪辑、美术、审美、本土化的短板仍然是躲不掉烂片命运的成因。 “一本双拍”或许可以解决剧本质量的基础问题,却难以弥补其他方面的劣势。中国资本与中国市场成功吸引了各国影人,但至今仍然无法打破技术壁垒,把最好的资源和成熟的工业体系带到中国。
回归现实题材文艺片或成中韩合拍突破口
由于政策导向与文化差异,无论是韩国电影还是中韩合拍电影都难以在短期内走出影视寒冬,但热爱电影的人永远在期待着双方可以在超越政治层面上展开合作——中国需要韩国的高度工业化的制作流程,需要韩国电影来丰富题材过于单一的中国院线市场。
通过观察,《首席娱乐官》(id:yuleguan001)发现,中国《我不是药神》、韩国《国家破产之日》等类似影片在各自国家都激起不少水花,这说明中韩观众审美的高度统一——两者同样对于现实主义题材颇为青睐,也反映了大众对于平民生活的关注和高质量电影的需求。
基于类似的儒家文化和东亚文化背景,以及某些相似的历史片段与国情,中韩合拍或许可以关注更具深度和故事张力的现实主义题材。
另一方面,韩国导演李沧东、洪尚秀、金基德、奉俊昊等文艺导演活跃于世界影坛,这极大促进了韩国本土艺术片观影习惯。而中国的文艺片市场也正徐徐前进之中,如能得到邻国助力与合作,或许可以展开新的篇章。
综上,中韩两国合拍仍然处于摸索的初期阶段,“一本双拍”依然道阻且长。尽管各方利益相互拉扯,脱去资本的枷锁回归到更有价值的电影本身或许才是实现观众与投资方双赢的正解。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