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爱睡觉的五五
“上一次全家聚餐是什么时候”、“向前式男人”、“刘涛演技”,这些热议话题都是出自于热播剧《我们都要好好的》。
继《都挺好》热播之后,《我们都要好好的》是又一部聚焦家庭问题的现实题材剧集,引出了“丧偶式”婚姻这个话题。
刘涛在剧中贡献了精湛的表演,她饰演了一位在“丧偶式婚姻”中处在崩溃边缘的家庭主妇寻找。寻找因为家庭而放弃工作,没了自己生活的寻找,心已经无处安放,重心是孩子和丈夫,但是丈夫却从她的生活中离开。刘涛三次演绎抑郁症患者的精神状态,茫然无措的电话,无意识食用药物,伴随自杀倾向,用淋浴冷静头脑,真实自然的让人心惊。
无独有偶,日剧《坡道上的家》也将镜头对准家庭中崩溃的母亲,更探讨了“丧偶式婚姻”所衍生的“丧偶式育儿”这个话题。
本剧改编自直木赏(日本著名文学奖项)作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说,渡边淳一认为角田光代的作品特色是:“真实写出现代女性的切身问题,将她们狡猾、温柔、友情等感受性融入日常生活中,化为杰出的作品,是过去所未有的现代女性小说。”
这部剧于4月27日开播,已播出4集,目前评分9.1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该剧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原著中对女性心理的呈现,对她们在家庭和职场的困境做了冷静的还原。
双线叙事,现实与想象身份重叠
故事从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讲起,一位名叫安藤的母亲将自己八个月大的孩子溺死了,孩子父亲发现时为时已晚,愤怒的父亲将妻子告上法庭。
社会上流言四起,纷纷指责这位母亲的失职。
有人说安藤是个爱慕虚荣的人,不仅要卖奢侈品跟别人攀比,连孩子也是她攀比的工具,她觉得孩子发育比别人家孩子慢,不能满足她的育儿期望,所以就把孩子杀掉了。也就是说,她根本不适合做母亲。
案件开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头发蓬乱、面容憔悴、眼神涣散的女子,她一言不发的坐在庭上,没有歇斯底里,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丈夫委屈的指责妻子,他也知道养育孩子很累,还特地问了身边朋友如何缓解,大家都说这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适应了就好了,他还提出让自己的母亲来帮助妻子照料孩子。
陪审员中也有一位母亲——家庭主妇里沙子,女儿三岁,这是纵然有三头六臂都难以应对的年纪。
起初接触这个案件,她像所有的母亲一样,认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虐待孩子的理由。
最初承担这份工作时,丈夫给予了她极大的支持,还会安慰她“不要太勉强”。
时间一长,生活的本来面貌打了她一个措手不及。
婆婆过分宠溺女儿,女儿变得蛮横不讲理,随意乱扔食物,更加不听话,稍有不顺心就嚎哭不止;从婆婆的语言间,能感受到对里沙子的不满;跟丈夫聊一些案件的事情,丈夫心不在焉,最后甚至开始不耐烦,还会联系初恋倾诉烦恼,原来丈夫说的“不要勉强”,是让她放弃工作,而不是对她辛劳的安慰。
不理解自己的丈夫、表面帮衬实则施压的婆婆、越来越不听话的女儿,里沙子渐渐处于崩溃边缘。
而随着“溺子案”调查的进展,那位罪犯母亲曾经经历的,正是里沙子现在正在经历的。
只说不做的丈夫,挑剔的婆婆,哭闹的孩子,家庭的重担都压在她一人身上。
里沙子的影像常常会和安藤重叠,关于安藤的故事也会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嚣张跋扈的安藤,另一个是委曲求全的安藤。
扭曲变形的镜头代表此时里沙子内心的迷茫,挣扎、愤怒、委屈、恐慌,她无所适从,只能让酒精麻痹自己。
精神崩溃的里沙子,甚至觉得自己也是被审判的犯人,我会成为下一个安藤吗?
当双线合并为一线,我们渐渐意识到,“丧偶式”家庭并不是个例,历史总是在重演。
残酷现实,家庭与事业女性如何取舍
剧中妄图权衡家庭与事业的女检察官,却遭遇了工作中的不公待遇和家庭育儿的双重压力,昏暗的色调显示出这个女强人濒临崩溃的内心。
为了家庭,很多女性会放弃自己的事业,尽心尽力照顾孩子,操持家业。以牺牲自己的社会价值为代价,孤独和疲惫袭来之时,她们需要的,其实只是一句肯定的话语而已。
丈夫在家庭中缺席时,也忘了当初结婚时,对妻子立下的海誓山盟,永远不让妻子受委屈的誓言就如写在沙滩一般,一个小波浪就能让它荡然无存。家庭是两个人的事,事业不是逃避家庭责任的理由。
4月28日,一位28岁的母亲带着两个儿子“离家出走”,并留下一封遗书。
遗书内容触目惊心,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母亲的绝望。
60个小时之后,警方找到了这三人,只不过是三具冰冷的尸体。
而这位母亲,还怀有4个月的身孕。
丈夫缺席,公婆刁难,流言蜚语,让这个脆弱的女人选择结束生命。
恐婚恐育、反婚反育、催婚催育,婚育大事往往涉及到两个家庭,而婚育之后的诸多责任却大多落在女性身上。
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婚育产生恐惧心理。对女性来说,家庭与职场难以权衡,双重重担让女性分身乏术;对男性来说,房、车、育儿等经济压力也让他们喘不过气来。996的生活模式,让很多理想只能想想而已。
在我国,单身倾向、恐婚恐育趋势越发严重,开放二胎政策后,却没有迎来预想中人口增长,生活成本的逐年递增,婚后难以承受之重,让结婚生子这件本该十分幸福的事情,成为望而生畏的重担。
创新学习,同一个故事的不同表述
《我们都要好好的》和《坡道上的家》不约而同的关注“丧偶式”家庭中女性的生存抉择,对于同源的中日文化来说,这是个有普适意义的话题,但是两部剧的表现方式却不尽相同。
《我们都要好好的》通过寻找一系列行为表现,更直观的让女性在“丧偶式”家庭中的状态展现在观众面前,很揪心也很震撼。
《坡道上的家》则以案件为切入点,用悬念不断还原事件真相,再让普通人与犯人产生共情,逐步打动观众的心,让观众自行思考女性在“丧偶式”家庭中的状态。
一种是直观表述,一种是潜移默化,这是我们在叙事层面上的不同的习惯。大多数国产剧集喜欢把问题直接摆在观众面前,少了让观众自行思考的空间。打乱叙事顺序,是我们创作上一个可以突破的创新点。
寻找挣扎之后,选择离开家庭,重新步入社会,在不断努力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有艰苦,有奋斗,很励志,也很理想。这可以算作是一种与婚姻的和解,是一种理想状态。
《都挺好》结局苏家人重归于好,明玉承担起抚养父亲的责任,明哲一家三口回到美国幸福美满,明成远走非洲实现自我价值。大团圆结局看似了无遗憾,但却少了一份刻骨铭心的隽永,为残酷的现实生活渡了一层金。
《都挺好》结局播出之后,评分大幅下降,观众对于和解式结局也并买账。尝试“遗憾式”剧情及结局,是跟现实题材更加吻合的方式,亦是我们可以打破的桎梏。
很高兴能够看到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剧作开始关注现实问题,而在叙事层面,我们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不断丰富故事表述、人物弧光,不要轻易和解,让主题更加深邃。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