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刑侦剧进化论

作者 | 申敏

正在热播的《破冰行动》为5月荧屏投下一枚重磅炸弹,故事硬核、演员硬核、制作硬核。主创潜心几年的爆发,政府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国产片标杆《战狼2》的幕后班底坐镇……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为这部口碑收视网播量齐飞的网台剧盖上了“精品”的印章。 

的确,可与美剧相媲美的《破冰行动》再度唤醒了大众对优质刑侦剧的渴求,他们许久没有看得如此过瘾了。可若往前追溯,国产刑侦剧并非始终低迷。早在二十年前,它有过辉煌,之后被压制十年而一蹶不振,近五年终于解除“封印”迎来复苏。

一路上,国产刑侦剧历经沉浮,如股市的牛熊更迭。参与这场长线战的影视从业者们冷暖自知,他们有的带着镣铐跳出了新舞种,有的转换赛道扎根另一片土壤。无关乎孰对孰错,个人选择而已。

幕后推手的“妥协”为刑侦剧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不可否认,近二十年来,国产刑侦剧在高调之后蛰伏多年,却依旧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大众的强烈吸引力。《破冰行动》的火爆,似乎炸开了刑侦剧崛起的新契机。

近20年的“高光-低谷-复苏”

刑侦剧主要以强情节、快节奏、高烧脑的涉案题材为主,人民警察和犯罪分子是正邪两大派系的主角,这两股对立阵营又分别由多个微观个体组成,进而编织出一张疏而不漏的人情法网。

纵观2000年至今刑侦剧的发展脉络,按照收视率、网播量、豆瓣口碑、社会反响四大维度,可以划分为井喷高光、落寞低谷、复苏新生三个阶段,在坐标轴上绘制出一条U型曲线。

阶段一、2000年-2004年,井喷高光期

90年代末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为影视从业者提供了大胆试水的勇气,其中涉案题材成为了通过市场验证的那块成功“试验田”。于是在千禧年迎来刑侦剧的辉光时期。

这一时期的刑侦剧大部分取材自真实案件,范围涵盖打黑缉毒反腐等各类刑事犯罪。据统计,2003年、2004年,国产刑侦剧的数量连续两年占据全年剧集总量的30%。《中国刑侦一号案》是根据中国刑侦第一案——白宝山案改编;《绝不放过你》根据中国打黑第一案——梁旭东案改编;《插翅难逃》根据亚洲最大绑架案——李嘉诚儿子被绑架案改编;《惊天大劫案》则根据95番禺武装抢劫运钞车案改编。甚至普法栏目里的真实案件也被当作创作素材被搬上荧屏。

另外,一批改编自犯罪类小说的电视剧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管虎执导的打黑剧《黑洞》是根据张成功同名小说改编,聚焦女性犯罪的《红蜘蛛》改编自明雨的同名小说……诸多文学影视化作品不一而足。

这一阶段的刑侦剧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血腥暴力的超大尺度营造出恐怖惊悚的氛围,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为达到博眼球的目的,1.0时期的刑侦剧往往偏向纪实风格,高度还原罪犯的作案过程和警察的侦察手段,譬如《红蜘蛛》。

当然,有的刑侦剧也会更侧重善恶人性的探讨。从2001年到2010年已推出四部的系列剧《重案六组》,就把镜头对准了警察群体,取得了超高的收视率。该剧通过凶杀、爆炸、投毒、绑架、抢劫等各类刑事案件的侦破塑造了六名警察的正义英勇形象,和他们日常相处中浓厚的战友情。铁面之外的柔情,让人物显得有血有肉,立体饱满。

《黑洞》则把对人性的审视建立在打黑反腐的话题上。陈道明饰演的大反派在剧里披着华丽外衣、躲在市长父亲这把保护伞下猖獗肆虐,身为义兄的刑警队长经过一番内心挣扎最终大义灭亲。虽然人物关系网构建得可圈可点,但是却陷入了人物喧宾夺主的怪圈——反派“美好化”、正派“脸谱化”,在当时引起了部分观众的不满。可见刑侦剧这类文艺作品若掌握不好创作尺度,就会混淆善恶。

同样塑造出精彩反派人物的《黑冰》作为一部缉毒题材,在老式的希区柯克式探案外壳下揉入了爱情的元素——善良女警察掉进大毒枭设下的爱情陷阱。编剧张成功曾表示,做这部剧的初衷就是要挖掘人性的微妙。

观众虽然为这部忠奸难辨的烧脑剧买单,可惜该剧并没有获得缉毒警察的高度认可。他们认为为了追求感官刺激的艺术创作,让缉毒变成流于表面的程序化工作,真实性大打折扣。

可见1.0时期的刑侦剧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缺少政府相关部门支持,影视创作者艺术加工容易过度,为实现极致的戏剧效果而导致剧集的失真。 

阶段二、2004年-2014年,落寞低谷期

由于2004年之前的刑侦剧过度渲染犯罪,给社会安定带来恶劣影响,于是广电总局在同年4月19日发布了《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指出不仅要严控涉案剧数量,而且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正在播出和准备播出的涉案题材的电视剧及相关节目,不允许进入黄金时段,均安排在23:00以后播放。

这记铁拳给风靡一时的刑侦剧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一禁就是十年。2004年成为刑侦剧从沸点降至冰点的拐点,一方面是刑侦剧数量的骤减。据统计,2010年有30部刑侦剧通过了立项申请,2011年1月至3月只批准了6部。

与刑侦剧立项率极低的萧条景象对应的,是拐点导致的另一方面——片方大幅缩水的营收。

作为业内拍摄刑侦剧的龙头企业,时任金盾影视文化中心的负责人张翼芸曾表示,拍摄完成的4部公安戏都受到了影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万元。《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在涉案剧“禁播令”发布当年还打过一个比方,“原本在黄金档一集1万元收入的电视剧,在晚间11点后播出的价格会缩水到1000元,每集少了9000元,这样下来,制作方根本无法回收成本。”

涉案剧黄金档“禁播令”颁布后,在影视圈引发轩然大波。一批待播刑侦剧面临着大幅删减整改的命运。打黑剧《终极目标》是禁令之后首部获准播放的刑侦剧。慈文董事长、时任中国文联音像的负责人马中骏回忆起审查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两个多月的审批期间,大改五次,删剪大量镜头,并技术化处理某些暴力镜头,原本26集的戏被剪到24集,某些重要镜头被要求重拍。”

另一部豆瓣8.9分的刑侦剧《沉默的证人》也受到了涉案剧“禁播令”的波及。曾执导《让爱做主》《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热门电视剧的导演姜伟因看到一起连环杀人案的新闻,萌生出要制作中国首部犯罪心理学题材刑侦剧的想法。在“禁播令”管控下,姜伟只好把该剧名字由原来的《死亡日记》改成较为温和的《沉默的证人》,才得以播出。

同时,一些影视从业者识时务地主动表态要转型。《黑洞》的导演管虎就放下了“屠刀”,转战现实情感剧和电影。

血腥暴力刑侦剧的谢幕,也为一些新剧种的诞生腾挪出了空间。2.0时期的刑侦剧一是出现了往悬疑推理方向的转变。《大宋提刑官》、《暗算》、《神探狄仁杰》等各种年代的探案剧纷至沓来,但这极其考验编剧功底,否则就会因逻辑漏洞被观众吐槽。创作方向的第二个改变是制片方放弃公安题材,转向拍检察院和法院的剧,避开了刑事案件的暴力现场和侦破过程,反倒开辟出“司法剧”的新路线。

在这一敏感时期,保守牌是能明哲保身的护身符。所以在这一阶段,1.0时期重口味刑侦剧的匮乏和2.0时期转型后不痛不痒的刑侦剧,把中国观众推向了英美剧和日韩剧里寻求心理安慰。

阶段三、2014年至今,复苏新生期

尽管涉案剧黄金档“禁播令”发布后,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这项规定不是针对一般意义的涉案剧,主要是把那些以刑事案件为主要剧情的、剧中含有暴力、凶杀、恐怖、色情、黑道等内容的电视剧,转出黄金时段。至于其他的涉案剧,通过对其中一些情节、镜头、画面、台词作适当处理后,是可以进入黄金时段的。这项规定并非一刀切。  

但真正解除“封印”的,是2014年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的《湄公河大案》。这部根据2011年湄公河案件改编的缉毒刑侦剧,被视为涉案剧“十年禁播令”的首位破冰者。该剧让久旱逢甘露的观众重新找回了对国产刑侦剧的热情,取得了亮眼的收视率和口碑。

据统计,2014年到2015年10月批准进入黄金档的刑侦剧共有15部,分别为《走进看守所》、《国家审计》、《经侦在行动之黑金烈》、《清网行动》、《赎罪门》、《上线下线》、《守望正义》、《反恐特战队》、《特警力量》、《谜砂》、《后海不是海》、《湄公河大案》、《刑警队长》、《于无声处》、《穿警服的那些女孩们》。

随着电视端的“解禁”,兴起的网络端也为刑侦剧的复苏孕育了肥沃土壤。早几年网剧与台剧的审核标准还未达成一致,这给影视创作者们打开了枷锁。

2014年改编自周浩晖畅销小说《死亡通知单》的《暗黑者》吹响了刑侦题材网剧的号角。该剧围绕一起连环杀人案展开,一张张署名“暗黑者”的死亡通知单成为破案线索,警方与犯罪分子敌暗我明的殊死较量看得人肾上腺素飙升。

2015年的网剧《心理罪》是以犯罪心理学为切口的刑侦剧,悬疑推理成分浓厚,讲述了犯罪心理学天才方木协助刑警邰伟破获多起心理犯罪的故事。该剧导演五百曾解释,“《心理罪》对传统涉案剧的颠覆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视觉上,重口场景和惊悚氛围必不可少,不注重血浆和数量,关键是打造出美剧式的质感;二是剧情上,杜绝胡编乱造,不弱智不狗血,注重制造悬念控制节奏,让观众进来就走不开。”

之后的两年又相继出现了融入爱情元素的《如果蜗牛有爱情》、以法医视角破案的《法医秦明》《骨语》、“本格派推理”的《白夜追凶》和“社会派推理”的《无证之罪》等各类刑侦网剧,其中后两部还出海至多个国家,承担起中国文化输出的重任。

但从去年开始,网台剧审查标准趋于一致的声音不断发出,给影视从业者们敲响了警钟。有人开始对刑侦网剧更加谨慎,有人则主动按照台剧标准制作网剧。这也导致早期刑侦网剧的野蛮生长得到了一定压制,所以去年刑侦剧在网络端的整体表现不及预期。  

粗放时代已然结束,精耕细作的时代来临。在此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破冰行动》凭实力锻造了金字招牌。可见创作尺度的缩紧,并不会让刑侦剧失去吸引力,匠心才是品质保证的法宝。

3.0时期的刑侦剧随着播出渠道的改变和受众审美口味的更迭,类型更为多元化,而且也出现了为打破固定受众圈层、迎合女性口味,采取融入爱情元素、减少惊悚感等对女性友好操作的新型刑侦剧。只是情感比重如果失衡,就容易引发“披着刑侦外皮谈恋爱”的吐槽。

另外,引入新颖的行业视角破案、请专业人士担任顾问把关剧本创作、用人物的行为动机来推动故事发展以增强真实性和说服力、做足细节来支撑故事的可信度、尊重观众逻辑的反转烧脑表达方式、张弛有度的节奏控制、政府机关大力支持以至于能高纯度还原等等,都是这一阶段刑侦剧的亮点。

刑侦剧的未来,走向何方?

作为刑侦剧新标杆的《破冰行动》,其成功方法论对于该剧种未来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从某种意义而言,也预示着刑侦剧的进化方向。

取材自身边真实案件的刑侦剧有天然的受众基础优势,犹如一面人性善恶的照妖镜。每句台词、每个细节,都是对灵魂发出的拷问。做着刀尖舔血营生的恶人,与魑魅魍魉缠斗的好人,其实并无明显的楚河汉界。在情与法的边缘游走,一念之间,或许就能改变人性两面。道德沦丧者和底线坚守者的猫鼠游戏与正面对决,是刑侦剧类型化表达的接地气切口。

正如《破冰行动》导演傅东育所言,“类型化会强调每一个镜头、演员每一次的表演、每一场戏中每一个镜头的剪接、每一段音乐的使用。我们如果呈现出了英雄主义、浪漫主义,讲了人性的自我挣扎和自我牺牲,那就是类型化的巨大进步。”

主题深刻、关照现实、刻画人性,将主旋律和价值观相融注入剧中,力求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三性统一,是刑侦剧折射时代脉搏的新风貌。这要求主创用开阔的眼界格局俯身对埋藏在泥土里的真相抽丝剥茧,擦亮信仰。

删繁就简、从源头保证刑侦剧的纯粹,也是创作者应秉持的信条。要考虑叠加元素与刑侦剧基因的兼容性,否则会产生表皮刑侦、内里变质的剧种变异。比如《破冰行动》主演黄景瑜最近自爆没有爱情戏,切断了一些网友对“悬浮剧”的幻想,也证明了该剧的刑侦纯度。

此外,不加磨皮美化滤镜的粗粝感和逼真的服化道细节凸显真实,用美剧式的叙事手法把控烧脑节奏,打造电影质感的视觉效果……都是硬核刑侦剧的几大指标。

刑侦剧作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剧种之一,其天然优势也成为影视创作的难关。需要明白的是,真实是刑侦剧的基石,人性是撬动共情的杠杆,只有找到最大公约数,才能掌握创作的黄金定律。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