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写 | 一个电影数据分析师的自白:我从贴吧混出名气,现在在市值超30亿的大公司“混吃等死”

作者 /注册一哥

四年前,我从来没想到自己会进入电影行业。

1990年出生的我,从小都是家长眼中的乖乖宝,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初中高中不敢谈恋爱。虽然喜欢文科,但是从小被大人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概念,被强制学了理科。物理化学成绩也算不错,但是感觉骨子里还是缺少了喜爱的东西。高考考进了一所211的能源类院校,在行业内全国排名第一。

大学四年,学习平平,浑浑噩噩,毕业时,听家里人的话,签了一家在西南的中石油所属的大油气田,在四川某四线城市工作。

国企的工作固然舒服,薪酬待遇一开始也算不错,5000的月薪虽然不多,但是在一个包住宿的四线城市,每个月能攒下2000多块钱。

然而,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整个国内的石油行业也遭受了重创,公司辞掉了所有的非合同工,月薪下降到了每个月只有1700元,公司里几乎每个人都在另谋出路。

作为从小就喜欢看电影,十年前就喜欢研究票房的我,终于有勇气去实现自己一直心念的电影梦。

于是,我在没有告诉家人的情况下,辞了职。带着1年多工作攒下的1万多块钱,一个人,只身来到了北京。

月薪4000持续了一年,

我却靠预测票房小有名气

来到北京,押一付三交了8000块的房租,就已经没剩多少钱了。投了20多家公司的简历,只有两三家回复了面试邀请,面试后的结果也都是统一的:“你一个学工科的,干什么电影,是不是就是来玩票的?”

最终,口袋里只剩下1000多块钱的我,不得不求助影视圈的朋友,求帮忙找一份工作。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我进了一家院线做排片经理,虽然每个月只有4K的工资。但是我觉得,我终于踏进了电影圈了。

实习期只有80%工资的我,当然不仅仅满足于这份工作。然而,这家老牌的院线公司,却几乎看不到上升空间。很多入行5年的同事,还和我做着同样的活。于是,我选择在业余时间做一些新的工作。好在,排片经理每天的工作量只有两三个小时,有大把的时间空出来。公司成员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而排片部门的同事,30岁以上的,几乎都是北京户口的本地人。

在2009年中国电影行业票房刚刚蓬勃发展的年代,我就开始关注电影票房,并且在百度的“电影票房吧”“北美票房榜吧”灌水了好几年,也因此结识了不少同样喜欢研究票房的网友。在贴吧、微信群里,大家都会对每周即将上映的电影做票房预测,包括首日预测、首周预测、后劲预估等多维系数估算。

但是,贴吧和微信的受众毕竟太窄,触达不到更多的业内同行。于是,我开了一个微博,开始做每日的票房预测,以及定档新片的长期预测。

一开始,只有十几个比较好的贴吧网友会关注,后来由于每天我坚持预测,并且在当时,在猫眼专业版以及后来不少公众号都在做每日预测之前,每日预测票房在业内还是比较罕见的,于是,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关注到了我,慢慢的,我也逐渐累积了两三千的粉丝。

 

幸运的是,2015年的贺岁档,一部大多数人都不看好的电影,我在上映前的两周,就成功预测到了这部电影将成为票房黑马,并且在影片正式公映的首日,就预测出了这部电影的最终落点。最终,本片的落点距离我预测的只相差7%,这个预测的截图被传遍了贴吧和微信群,我的微博也开始逐渐增长起了粉丝。

这时候,微博私信里一位业内的中层领导,向我递出了橄榄枝,邀请我去他们公司去工作,开出了8千块的工资,我高兴的答应了。

 

进入一家大公司的数据部门,

却发现我是最专业的那一个

 

这家公司是业内能排到前十的发行公司,由于大数据概念的火热,老板决定组建了数据部门。加上挖我来的老板,一共有8个人,其中还包括三个不懂电影,专门的做IT的算法工程师。

 

由于部门刚刚成立,公司所有有关数据的概念几乎都是空白,因此需要大量数据录入的工作。由于公司自己做的爬虫工具还不成熟,不少数据我还是得像一个实习生一样,从艺恩、专资办等数据平台手动抄写录入到Excel里。

同时,在做公司自己电影数据库的同时。我们数据部门也得同时服务发行部门的发行任务。然而,这一辅助任务却做的并不轻松。

虽然老板有意要让地网发行的执行根据大数据来指导,但是部门之间的协作并不顺利。一方面,数据部门的我们没有真正的做过发行,无法切身体会发行人员最需要的数据是哪一方面,以及采集抓取数据的真实性都无法把握;另一方面,发行的执行也往往并不是我们乙方公司说了算,由我们根据大数据所总结出的发行策略,往往会被甲方公司全盘否定,策略得不到切实的执行。

不仅在工作流程上屡屡碰壁,同为一个部门的同事也十分业余。真正进入行业后才发现,身边有几乎一半的同事,根本就不喜欢电影。大多数同事的观影量甚至不到500,除了真正超火的电影,或者看片会邀请外,很少会去主动看一部院线片。对影视行业的不热爱,同样也就导致了对影视数据的不敏感,对票房现象的不感冒。

虽然在这一段工作期间,我学习到了很多电影发行以及行业方面的知识,但是感觉所做出的数据报告,并没有真真切切的指导发行,愈发的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力感。数据部门也逐渐成为了这家公司的一个吉祥物。随着部门老大越来越被其他新业务拉扯精力,我对部门的未来也逐渐失去了希望,向老板提出了辞职。

 

好在,我并没有放弃在微博上面的票房预测,并且,不少电影的行业公众号,也开始找我约稿,写一些档期、票房的分析文章。也逐渐拓展了一些人脉,和一些业内的大佬互加了微信,出席了一些线下的沙龙活动,在2017年的上影节某大公司之夜上,认识了当时业内顶级影视数据公司的副总,他邀请我进入他们公司。

当晚,我兴奋得一夜没睡。

进入了行业顶级的数据公司,

我以为我能改变行业

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的我,终于进入了我梦寐以求的影视数据公司。

失眠的那个晚上,我做了很多的计划。该公司不仅仅有数据公司,还涉及线上售票等多个业务。因此,我连夜写了一个未来的计划书:在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内地影市,我们公司有责任有义务,也是少有真正具备实力在各方面做到第一的公司。我们可以做中国的烂番茄,可以做中国的Metacritics,可以做中国的CinemaScore,可以做中国的MPAA。这些行业空白,都可以依托于数据起家,然后发扬光大。

进入公司的第一天,我就向部门的领导提交了我的计划书。领导看完后,以一句“写的不错,我看看有什么可以执行的跟大BOSS说说”搪塞了过去,此后,再无音信。

 

直到后来,我才发现,公司招我进来,根本不是要实现我的想法,而是要我做一个称职的执行者,将公司老大的想法贯彻到底。在开了多次部门会议之后,我也逐渐了解了老板的想法:拓展更多的制片业务,因为做数据并不赚钱,我们只是依靠数据为跳板,进军发行领域,最后成为一家头部内容公司,做真正的甲方老大!

 

“那我们数据公司现在呢?”我问一位比我早半年进公司的同事。

“每天就干日常的工作就好,别被其他几家数据平台超过就行了,让母公司在面子上看得过去。至于想拓展其他新的行业风向?不用想了。”

虽然公司的大方向和我有所相悖,但是起码公司的数据大牛还是很多的。在公司的几个月,我也学习到了更多的东西。毕竟在现在的内地影视圈,做数据真的只是一个小买卖。作为市值超过30亿的公司,还养活着只占2%利润的庞大的数据部门,真的可以说是在做慈善了。

 

2018年,由母公司参与投资出品的一部电影,在预售数据上含有太多令人怀疑的地方,预售在平台上显示的票房数值很高,但随着影片的正式公映,专资办的真实票房,却和我们平台有较大的出入。而平台随后公布的对这部电影的观众评分,也出现了虚高跳数的现象。

对于这一切,作为公司核心数据人员的我,当然属于见怪不怪了。作为自己公司出品的电影,如此掩耳盗铃的改动虽然无可厚非,但是对于电影市场的良性发展并无益处。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做好领导布置的任务和指标。当然,我还在通过微博和微信文章,经营着自己。

毕竟,从一位学理工的石油工人,四年内变身了电影行业的中坚力量,我还是要感谢一路以来的这些人。行业的改变,需要从出品制片到宣传发行数据的各个环节的专业化,而不能只依靠一个环节的努力。为行业的改变做出一份努力,仍是我心中最大的梦想。至少,现在梦更近了一点。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