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献礼片还需要更多的突破

作者 / 吕世明

本周末,《1921》和《革命者》同档期上映,再次把主旋律献礼片拉回观众的视野。

 

从2009年的《建国大业》开始,中国献礼片开始了新的征途,建党百年的《1921》和《革命者》已经展现出更多的变化和面貌,虽然比更商业《中国机长》《战狼2》和《红海行动》有很大的不同,但仍旧是内地电影重要的一环节。

 

进入到2021年暑期档,第一波要承担票房预热和突破任务的重担落到《1921》和《革命者》肩上,献礼建党百年和全明星阵容对于绝大部分观众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同时承袭高评分剧集《觉醒年代》的热度,这两部电影可以看成电影版的《觉醒年代》。

 

如果简单把内地电影分为两个层级,一部分是由宣传部门主导监督拍摄的“命题电影”,另一部分则是倾向于市场刚需的商业影片,只不过现在这条界限在变得模糊和不那么泾渭分明。

 

对比《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主旋律献礼影片,今年建党百年所上映的一部分影片格局和深度更广阔一些,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展现重点历史题材的献礼片有更多的市场底蕴和基础,但面对当下的观众群体,中国的献礼片需要更勇敢一些。


历史题材需要深度挖掘和细致的还原动员各个部门共同协作去拍摄制作重大历史题材影片最初是由二战前后德国和前苏联提倡和先行的,相比而言其他的西欧国家和美国对此投入的精力和财力要少了很多,新中国在建国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通过举国体制拍摄和制作多部类似的影片。

 

在内地电影市场逐步走向市场化之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片缺失更好的商业基础,尽管在发行渠道和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下,该类题材影片会获得一定的票房保证,但仅凭这些对制片成本逐步高涨的如今环境,任何部门也都需要承担不同程度的市场回报压力。

 

伴随相关部门对于党史、军史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内地电影市场进入更深度市场化之后,《建国大业》为起点的献礼片,其改革已经非常市场化,不仅仅是全明星阵容的出演,对于历史进一步深挖和还原是吸引更多观众的主要原因。

 


这一点在今年初热播的《觉醒年代》便可见一斑,尽管该剧集上线期间面临了严重的拖更和中途的几次暂停,但仍旧是今年评分和热度最高的国产剧集,超高的历史还原和细腻的表达,吸引了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群体,这也表明了严肃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有他潜在的观众群体,并也同样存在了相当程度的粘性和持续的关注度。

 

当然像《觉醒年代》《1921》和《革命者》都有高级主管部门对于最新历史研究成果的首次披露,这也让一些历史研究者,近代史爱好者受益匪浅。虽然现在大家能够获取到一些历史信息的渠道更便捷,但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远比枯燥的文本和数字更吸引观众,更容易引发民众的讨论和热议,一部尽可能在观众认知范围内还原历史的影视作品,他在当下的环境下,也更容易实现破圈。


传记片从基层感动民众,平民英雄更值得尊重正在内地银幕上映的《守岛人》应该是今年上半年为数不多的一部小黑马,这部最初大部分被业内外人士预测其票房空间很难突破千万的影片,预计有希望达到七八千万左右成绩,对比同样体量的《百鸟朝凤》其首日票房已经非常理想,客观来看这部《守岛人》也可以看成一部主旋律的献礼影片。

 


▲《守岛人》(2021年中国)

对比近期同类型同题材的《少年周恩来》《千顷澄碧的时代》和《柳青》,《守岛人》毫无疑问是更成功的,这也为未来人物传记类的主旋律影片破圈给与了一条不错的示范之路。

 

相对群像色彩强烈的《1921》,同样七一档即将上映的影片《革命者》更多偏重于李大钊先生个人传记的色彩,影片也展现了很多以往观众未曾知晓的故事,很多描写和角度将这位革命先烈表现的更加平民化和朴素化,让以往书本中刻板的守常先生显得更加丰满和立体起来。

 

其实大部分观众在内心中是比较忌讳和反对刻意的造神演绎方式,平民化和世俗化的人物反而更容易贴近大众内心,同时观众的情绪也容易被触动和感染。

 

不久前袁隆平院士离世后,某电视台放映了根据其生平改变的人物传记电影《袁隆平》(2009年上映),这部影片的豆瓣评分从之前的6.9涨到8.9分(现在已经突破9分),这其中必然有极大的缅怀色彩,但必须要看到,此类型影片是有突破并获得高口碑的可能性。

 

内地各个省市地区每年都会根据该地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去制作主旋律人物传记影片,像《守岛人》便是取材于江苏省的“人民楷模”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感人事迹改编 ,也是江苏省宣传部今年重点的献礼影片。

 

同样近期内地上映的《千顷澄碧的时代》和《柳青》等人物传记影片,也都由各个地区宣传部门作为主要的出品方,但在具体的市场营销和推广方面,《守岛人》做得更好,王继才同志的故事也更容易引发普通人的关注,更贴近平民的身份,也会让普通观众感同身受。

 


▲《觉醒年代》剧照

在《觉醒年代》结尾浓墨重彩表现了陈独秀的两位儿子陈乔年和陈延年的壮烈牺牲,整个剧集中两位青年人也是戏份较多的年轻人,这也是剧集中最大的催泪点,以往很少大家所了解的青年烈士的故事,会更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在很长的时间内,人物传记类的主旋律电影想有所突破都是非常困难的,省市地区宣传部门的影片更多只能依靠“包场”活动去支撑,更多的原因在于大部分此类影片都没有进入到(准)商业片的范畴,也许这也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吧。


主旋律影片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要清晰区分和《建国大业》同年上映的《风声》也可以看成一部主旋律影片,略为遗憾的是在这部影片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内地罕有在票房和口碑上都获得成功的谍战商业主旋律影片,一直到今年五一档的《悬崖之上》出现。

 

这里自然是包含了在剧本创作和审查流程各个方面的诸多因素和限制,但必须承认在拍摄和制作主旋律和献礼影片时,能够进入到该制作流程的影视公司也许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行业领头者。

 

可以把像《建国大业》三部曲、《1921》和《革命者》这样的影片看成献礼片的规定动作,相关部门对于此类影片的掌控能力是超过大部分影片的强度,过多的限制和规范,会让这部分影片很难发挥出其更多的潜力。

 

但像《中国机长》《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影片,则有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包括即将上映的《中国医生》,所能谈及的话题也会更开放,其中原因在于这些故事更多会发生在普通观众的身边,很多人更是直接的亲历者,观众的视角也更趋向贴近真实。

 

之所以要特别的看重现阶段的一些献礼片,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一部分献礼片也是一种市场的绝对刚需,无论是企事业单位的包场需求,还是一部分影迷的对于自己喜爱明星的观影述求、或者是一些历史片影迷的喜好,都能支撑起目前略冷清的市场。

 

但真正的主旋律和献礼片仍旧需要更多的向着市场的需求做改变,无论是在创作端的新思维,还是在制作环节上更多的商业化、系统化,包括后续宣发过程中,专业团队的深度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

 

《建国大业》上映时,中影集团当年几乎做了全程的发行工作,同年上映的《风声》华谊兄弟是主要出品方,只不过当时的市场基础和环境和今日有很大不同。到了今天,无论是腾讯猫眼发行的《1921》,还是光线发行的《革命者》,在宣传力度和普及方面,已经超越了当年的主旋律献礼影片。

 

在制作的环节方面,《1921》和《革命者》都采用了老带新的模式,更年轻的导演郑大圣和徐展雄,一个作为影片的执行导演、一个作为影片的导演,都要通过和黄建新和管虎的学习和合作,将主旋律影片更好的贴近年轻观众。

 

面对更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挑剔的观众群体,献礼片实际上是走到了一个岔路口,尽管当下大部分观众在日益强大祖国的面前都有一种幸福感爆棚的感觉,尽管在更广阔的互联网语义环境下爱国主义是更深刻的话题。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