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剧《中流击水》:立足本土的实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2331期)

源丨影视独舌   文丨何思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恰恰表现出了一百多年前时代之流浩浩荡荡,中华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解放事业暗夜寻路、发奋图强的精神。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活跃在荧屏之上。有全景展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前史,有从微观视角聚焦小人物的革命奋斗史,亦有从宏观视角谱写重大革命事件的史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革命历史剧《中流击水》,便是其中之一。它既有黄钟大吕的历史叙事,亦有静水流深的情感互动,是一部宏观、中观、微观视角俱全的大戏。本剧由宋业明执导,黄亚洲担任编剧,王仁君、董勇、王志飞、马少骅领衔主演。故事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横空出世和筚路蓝缕,时间线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起,到1928年井冈山胜利会师止。十年艰辛,换来的是马克思主义遍布神州大地的时代华章,彰显的是强调首创、奋斗、奉献的“红船精神”。《中流击水》再次将观众带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中。全景式展现“从无到有”的革命脉络五四运动爆发后,因抗议北洋政府残酷镇压学生,《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王志飞 饰)被捕入狱;出狱后的陈独秀与李大钊(董勇 饰)在驶向天津的马车上,相约建党;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会议,遭到法租界巡捕房的骚扰与破坏;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中共一大闭幕,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中流击水》使这些耳熟能详的党史事件以影像的形式再度呈现。而在保证重要革命事件详备叙述的同时,剧集也发掘了部分以往不大提及的珍贵史料,串起中国共产党由诞生、发展到不断壮大的明晰脉络。五四运动时期,除了北京这一抗争重地外,远在湖南的毛泽东(王仁君 饰)不仅与蔡和森等发起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还加入到驱逐张敬尧(侯传杲 饰)的运动实践中。皖系军阀张敬尧时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其兄弟三人在湖南恣意施行暴政,对反抗群众施以“站笼”的酷刑。“堂堂乎张,尧舜禹汤,一二三四,虎豹豺狼,张毒不除,湖南无望。”在湖南人民的一致声讨中,毛泽东亲率一百多人组成驱张代表团,入京递送《湘人控告张敬尧十大罪》的呈文。在剧中,无论是思想精神,还是实践行动,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形象都得到了极大地丰富。马克思主义先于俄国实行,那么将视野从国内艰难的求索,转向国外,共产国际的革命情况又如何?《中流击水》便从荷兰共产主义者马林(BARDASHEV VSEVOLOD 饰)的视角,填补了这一影像空白。在中国上海,马林列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助力中共的建立,并根据自己在爪哇的革命经验,提出与国民党合作的建议。然而,因在印尼领导工人运动,马林遭荷兰殖民者的驱逐。抵达上海后,又遭到法租界巡捕的监视。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者,其抗争之路皆任重道远。从国际视野对不同领导者的境遇加以描摹,体现出了《中流击水》视角上的多样性与全面性。中共一大会议顺利闭幕后,革命运动前景并不乐观,“南热北凉”的局面下,马林亲赴广州,与孙中山(马少骅 饰)商议国共两党合作的大事。可两党人数悬殊,加之对美苏两方的权衡,孙中山起先以北伐为由婉拒马林。就在此时,国民党陆军部长陈炯明(周波 饰)叛变革命,炮轰总统府。腹背受敌、北伐无望的孙中山,这才意识到马林提议的正确性:“一盏灯不是火,一街灯笼才是火。我希望中国的所有的灯能聚到一起。”此外,一些历史细节也在本剧中得到展现,成为贯连中共革命之路的注脚。青年蒋介石(宋禹 饰)在炒股失败后,投拜至上海青帮大亨黄金荣(宋业明 饰)门下,之后又在孙中山危难之际前往广州。这便反映出蒋介石在经济、政治上的投机心理,为国共两党合作的破裂埋下伏笔。关于中共二大的细节描述,也蕴藏着历史深意。毛泽东因弄丢地址,未能出席会议;青年朱德(宋佳伦 饰)欲加入共产党,只因其旧军人的身份,未能如愿。个人的迷途与报国无门,凸显了革命道路的曲折。不拘泥于国内,而是放眼国际,用历史上的传奇性事件,将时代的芜杂,以及个人上下求索的行为展现在观众面前。《中流击水》在对中共革命脉络的梳理上,不可谓不新颖。全方位描绘轻重并举的人物情致除了历史框架的骨,故事还需血肉——丰富的人物关系以及人性描绘——来填充。中国共产党建立前期,李大钊、陈独秀为改变这个落后腐朽的国家,付出太多。陈独秀出狱时,虽然胡适(张垒 饰)站在前排迎接,但因为政治立场迥异,陈独秀只是与其寒暄几句,反而穿过人群,与李大钊这位忠诚的革命战友相拥在一起。海河的冰面上,“南陈北李”驾马车驶向远方。一南一北,共同为着革命理念抛洒热血。距离再远,也能心心相印,二人的革命友谊溢于言表。建党初始,矛盾重重。就拿马林与陈独秀来说,每个人都贯彻着自己的理念,分毫不让。陈独秀认为,共产国际处处干预中共事务,使得中共成了共产国际下的一个支部。而与国民党合作的提议,不过是一个洋人在不了解当时中国国情下的胡乱决策。因此,二人一见面就争个没完。尽管如此,当法租界巡捕房以窝藏违禁刊物为名逮捕陈独秀时,马林仍请法国律师为陈独秀说情。一句“只因我和陈独秀先生是生死之交”,让人看到:政治意见虽不一致,但在生死存亡面前,他们仍会站在一起,这便是革命君子的“和而不同”。除了革命情义,在青年伟人的感情戏上,《中流击水》处理得也较为含蓄。展现毛泽东、周恩来的爱情故事时,编剧用女性赠男性衣物——杨开慧(奚望 饰)将围巾送还毛泽东,邓颖超(刘梦柯 饰)为周恩来(曲哲明 饰)织毛衣——含蓄地展现出革命年代下,男女情感关系的纯粹性。没有海誓山盟,只有相互尊重,以及漫长等待。当得知老师杨昌济(杨立新 饰)逝世的消息后,毛泽东趴在雪地中,用身躯做了一个花圈,以祭奠先生高洁的品质。而杨开慧也不落俗,结婚时誓不坐轿,以新女性的姿态走入毛家。周恩来、邓颖超之间的感情,没有以言语的形式直接告白,而是用一件毛衣见证真情实意。之后,周恩来赴法留学,与邓颖超别离。分别之际没有嚎啕大哭,有的只是阁楼上姑娘的静默守候。同时,革命道路上的砥砺,以及情感的含蓄,也在孙中山与宋庆龄(孙茜 饰)之间达成融合。两面三刀的陈炯明攻占总统府,孙中山誓与总统府共存亡。此时,宋庆龄却让孙中山先行撤离,自己则留下来稳定军心,并跟其约定,等他到了军舰“鸣炮三响,以示安全”后,自己再撤离。“中国可以没有我宋庆龄,但是绝不能没有你孙文。”宋庆龄的气魄,以及大局意识,使夫妇间的关系在情感之外,又多了份家国情怀。编剧黄亚洲此前围绕这段历史写过电影和电视剧。于他而言,不重复过往是最大的课题。最终,《中流击水》选择了在刚性历史框架上描摹历史细节和伟人情感的方法,挖掘出革命者们侠骨柔情的一面。革命年代,无论集体层面上的家国之重,还是个人层面上的情爱之轻,都被得当呈现。全影像呈现封闭环境的扼浪红舟“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监狱与研究室是民主的摇篮。”这是陈独秀的信念,恰巧也成就了《中流击水》的艺术特色。监狱和研究室多为封闭式环境。不管是身处监狱的困境,还是沉心于研究室进行探索,都需用生命来践行自己的信仰。所以,剧中的封闭环境具有两种象征意义——暗无天日的社会,以及黑暗下追寻光明的人们。监狱中的陈独秀,仍旧看报纸、做研究。出狱后的他,依然冒着再进“铁屋子”的风险,继续践行共产主义的理念。除了由低调摄影所呈现的监狱外,地下矿井则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封闭场域。矿井内的人不是陈独秀那般的学者,而是劳苦大众,诉说着百姓生活的苦不堪言。剧中,矿井工人的艰难被那首劳动号子道破:“不见日头起,不见日头落,从来就做鬼的活。碗里盛不满,娃娃衫子破,娶了老婆也逃脱。比牛还辛苦,比驴还难过,你说父母为什么生了我。”年幼的矿工“小油灯”及其一家,都死在了矿上。他们的一生就像这暗无天日的矿井,没有一丝希望。此外,《中流击水》中最重要的封闭式环境,则是船。船与其他封闭环境不同:在封闭的内部空间之外,其外部空间(泛舟天地之间)则显得畅通无阻。由此,由封闭环境象征的苦难,以及外部环境所表现出的希望与光明,形成对比。而在本剧中,船的意象也出现多次。首先是嘉兴南湖的“红船”。中共一大在几经周折后,决定转移地点,这便是中共诞生的困难之处。然而,作为中共建立的标志性建筑,红船像是一座灯塔,为历来革命的航船照亮前行的方向。其次,马林的故乡荷兰,本就是航海之国。他说,共产主义这艘大船一旦起航,就只能“看前面的水,不看后面的水”。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除了一往无前,革命没有退路可言。再次,当讨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相关问题时,李大钊与陈独秀也曾在船上推心置腹。“天也年轻,水也年轻,船也年轻,人也年轻。”正是在红船之上,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它的革命事业。至于这条船将要驶向何处,中国革命又是条怎样的路?《中流击水》告诉观众:要在融合中,求发展;在实践中,促进步。在弘扬“红船精神”的同时,剧集也写到了那些革命的同路人。当国民党内部反对孙中山国共两党合作的建议后,孙中山却点出了二者的共同点:共产主义的无私,以及三民主义的天下为公,实际上都是在为国家谋出路。中共之红船,讲究立足国情,而不是一味照搬西方。中共之红船,亦需要互相借力,相互支撑。毛泽东以踩水车作比,强调只有陈独秀(共产党)与孙中山(国民党)一齐发力,革命之水才能源源不断地流淌,革命的星星之火才能燃遍整个华夏。这才是《中流击水》的时代价值:立足本土的实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流击水》以自己点面结合的叙事,刚性而深情的笔触,以及明快细腻的镜头语言,在一众党史剧中特色鲜明,影响日彰。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