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电视剧:找到故事,找到历史,找到年轻人(2326期)

“新主流电视剧”在年轻观众的心中已然崛起。 今年年初,一部重大历史革命剧《觉醒年代》在年轻观众中悄然走红。不论在微博,还是B站,不少观众纷纷成为了《觉醒年代》的自来水,看《觉醒年代》似乎变成了年轻人的一种新潮流。 《人民的名义》在四年前是名副其实的大爆款,由同一出品人李学政在去年发行的《巡回检查组》也获得了市场的广泛好评。主旋律电视剧逐渐打破了“不吸引年轻人”的标签,既表达主流价值,又成为市场主流,于是便产生了“新主流电视剧”这一说法。今年正逢建党一百周年,《理想照耀中国》《功勋》《光荣与梦想》等新主流电视剧纷至沓来。 今日,第28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2021·春季)创作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这场论坛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创作规划委员会,以及行业新媒体编剧帮承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烁,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苏,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刘燕铭会长以及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副会长张平出席了这场论坛。 围绕“新主流电视剧的精品化创作”的主题,《人民的名义》《巡回检查组》的出品人兼总制片人李学政、《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光荣与梦想》导演刘江、《功勋》总制片人曹平、《功勋之张富清》导演康洪雷、《理想照耀中国》总编剧梁振华在以及新媒体《影视独舌》创始人李星文在圆桌论坛环节展开讨论。在论坛上,李学政和李星文也分别针对精品剧创作团队的要求和影视行业当下的变动进行演讲。 

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主任 李学政

新主流电视剧制作上的难点何在又要如何克服?在史实和戏剧改编上需要把握的尺度在哪里?新主流电视剧在当下为什么会获得年轻人的欢迎?在这场创作论坛上,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旧壶装新酒,新主流电视剧创新在哪? 让年轻人抛弃陈见,是当下新主流电视剧的显著特征。 而最核心的一步,就是要将故事讲好。 当导演刘江接到《光荣与梦想》的拍摄任务时,他的第一直觉便是要找到故事的规律,让这部作品拥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刘江和团队的方法是找到人的故事,其中还需挖掘人物的多重身份和关系之间的化学反应,“我们不是符号化的伟人,我们是要见真人,我们不光有事件,还要见冲突,还要见细节,要见诗意”。 导演 刘江同样注重细节的,还有《功勋》的制作团队。为了考虑观众的接受度,他们的创新着力于人物的塑造。在创作剧本初期,它的总导演郑晓龙便一再强调,“我们一定把这些功勋的人物当成普通人来写,写平凡人作出不平凡的事”。 在创作阶段,《功勋之张富清》的导演康洪雷发现在《功勋》中的八位功勋里,只有张富清一人埋藏功名,他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波澜壮阔。相对的平凡和平淡,让康洪雷和团队决定去实地挖掘张富清的故事。他带着编剧陈枰,来到了湖北恩施的来凤县,沿着老人足迹一路采风。 导演 康洪雷“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既要做到严谨,又要做到相对不严肃。既要做到黄钟大吕,同时也要做到下里巴人”,《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在平凡的层面上提出了更加精准的定位,新主流的电视剧需要“烟火气”。在《觉醒年代》中,人物命运的多舛等大起大伏的强情节较少,人物的宿命也都是观众早已有所了解。在保证不跑偏历史的经纬度的情况下,张永新和团队希望能在生活的质感和烟火气的有更好的内容呈现,“我们也不排斥和拒绝幽默和轻松”。 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是第一步。近年来,新主流电视剧致力于与年轻观众接轨。 在主持人李星文的理解里,年轻观众不像传统观众,对深度、思想以及逻辑的要求并不严格,但是对于影像和视觉美学细节的要求更高。因此,把画面处理的更精致、也更具冲击力,是行之有效的一招。 《影视独舌》创始人  李星文

“我们要用年轻人习惯看的方式讲故事”,刘江认为在画面的冲击力上、构图上、精致度上、情节的燃度上,都要让年轻人觉得这是他的菜。所以在《光荣与梦想》中,借助科技含量更高的视听手段,刘江希望能尽可能地还原再现过去的辉煌岁月。他使用特效,用一个镜头表现八万人长征规模,以视觉上的冲击力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这是过去影视人可能无法实现的东西”。 《觉醒年代》则是在创作时尽力吸纳一些易于让当下年轻观众们所接受和所喜欢的元素。他们大胆地使用了一些版画元素进行二维变三维的处理,希望能从视觉上打动观众。同时,他们也大量使用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二度创作的时候尽可能将影像做得美轮美奂,让观众们感受到影像带来的震撼。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新主流电视剧怎么拍? “《觉醒年代》有续集吗?你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看到网上这评论,《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的第一反应是想哭。《觉醒年代》创作可谓七年磨一剑,这使得该剧不论是历史、政治的正确性,还是在故事的可看性上都有所保证。这也是新主流电视剧创作的重要基本功。 导演 张永新


历史题材难以回避真实历史和二度创作中虚构的比例关系和尺度把握的问题。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张永新认为虚与拘的拿捏需要在历史依据上找到着力点。最根本的历史定论不能虚构,更无能陷入历史的虚无主义。而所谓不拘之处,则是在历史的夹缝中做合理的推敲和设定。正如梁振华所说,“在史实止步的地方就是艺术想象开始驰骋的地方”。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在上海为两个儿子送别的戏,便是基于大量历史资料完成的戏剧情景的再现。他们父子三人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分歧,都有真实的历史事例可以佐证。他们送别时的脉脉父子情是在把握和消化历史人物性格后的创作。 但在历史上进行创作,绝不止一个难题。历史的浩瀚和复杂常常加大了创作者的改编难度。《光荣与梦想》的故事横跨三十多年,加之丰富的历史故事,都让这部剧的主线梳理难度大大提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江和编剧在长时间的讨论中将故事的主轴定位在党史发展上,以主人公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故事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线索,结合线性与非线性的叙事手段,使得故事形散神不散。“它有点像《水浒传》,它有章回的地方,在某一个区域的时候主题会派生,又在主题的引领下有几个单元的人物的出现。比如说我们把瞿秋白跟方志敏放到一个单元里面了,叙事当中可能会情节停止下来,然后在这块开掘一块新的小天地”。 相比于《光荣与梦想》,《理想照耀中国》面前的历史素材库则更加庞大。“当时我和傅东育导演在碰头的时候,可能崩溃还不足以形容我们的心情”,梁振华接到一份46个人的名单。从100年的历史中,负责《理想照耀中国》的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和芒果TV筛选出了这46位先进人物,其中有耳熟能详的邓稼先等名人,但更多的是历史长河中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已经被现在的年轻人所遗忘。用什么样的角度来关照这四十多个原型,如何塑造他们的故事,这部作品从任务下达到五天后播出只有短短七个月时间,而梁振华及其团队用了长达三个月进行破题。 最后,《理想照耀中国》的团队决定紧紧抓住“理想”这个关键词,对每一个人物的故事进行构建。编剧、制片人  梁振华

主旋律占领新高地,新主流电视剧优势何在? 由于大容量的历史故事,也源于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众多,与市场上大多数剧集的形式不同,新主流电视剧中的历史献礼剧中有不少以系列短剧或单元剧的形式出现。 讲述40位先进人物的《理想照耀中国》便是如此。在谋篇布局的阶段,《理想照耀中国》剧组便将其定位为40集、40种结构、40种风格,每一集独立成片,有文学性和诗性,就如40首或清新或沉重的小诗,映照中国的一百年历史。 《功勋》则是瞄准了八位共和国功勋的故事。“八个人物,体量太大了,市场难以消化。如果拍成电视电影又太散,很难以形成一个完整宏大的作品,所以最后我们采取的是单元剧的形式来创作。”总制片人曹平面前的八个故事涉及的领域有氢弹、卫星、核潜艇,还有农业、战争、医学等等。但《功勋》不是人物传记片,所以曹平和团队决定集中展现人物中青年时期的故事,展现他们人生中最华彩的高光时刻。 制片人 曹平


不论是系列短剧还是单元剧,其核心优势就是故事足够丰富、足够饱满。在李星文的演讲中,提到了短视频与长视频的割据战。而以系列短剧和单元剧为形式的主旋律剧,拥有长视频和短视频之间的独特优势。它们成系列,但又相互独立,让观众不需要在前后逻辑紧密的长剧集下享受当下短视频尚未进化成功的高品质内容。 另一方面的优势,则在于李星文提到的长视频需要拥有与文学能量相当的文艺形式。内容层面上,不论是主旋律剧集还是更大范围的新主流剧集,都拥有更加真实的史实依靠以及更加深刻的思想理解。正如李学政在演讲中所说,新主流剧集不能回避社会发生的矛盾,出现的问题要把它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正因为满足这个条件,《大江大河2》《山海情》《觉醒年代》等剧能够成为一颗颗深海炸弹,在剧集市场反响巨大。如张永新所说,这些新主流电视剧证明了观众可以消化高能量的内容,但前提一定是故事够好,够真诚,而非硬邦邦的生塞硬套。 新主流剧集的崛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下观众的市场需求。正如康洪雷所说,“我为今天拍戏”。不论是今天的故事,还是过去的故事,新主流剧集在攻破的都是当下观众的所思所想,可能是个体的、区域的,也可能是群体的、国家的,剧集故事与观众的连接点,永远是思想上的今天。

责编 | 维斯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