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家庭教育剧的那些套路

2021年4月22日刊总第2773期

纵观近两年教育类新闻,“海淀妈妈”、“牛娃”等新闻席卷着各大网站,教育类家庭剧也随着社会情绪成为热门题材。从在留学、高考、中考延伸到了幼升小、小升初。近期,《小舍得》《陪你一起长大》的热播,也成功将“教育内卷”、“鸡娃”、“分数与快乐,哪个更重要”等大众关注的话题顶上热搜榜。

能看出随着国民生活的逐渐提高,中国式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越来越强烈,“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养娃理念似乎也更加根深蒂固。而扎堆的教育题材剧也导致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消耗了一部分观众的观看热情,也折损了该类型剧的好口碑。

 

国产家庭剧从贩卖“焦虑”开始

教育类家庭剧大多都是在“家庭烟火气”和“教育硝烟”中构建出来的,但所有矛盾的爆发点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那就是“升学焦虑”。升学意味着孩子身份的转变,也意味教育节点的到来,代表着孩子能否打开上升通道,在起跑线上高人一等,为将来的人生铺好路。为了把孩子送进名校,家长们往往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往里挤。

《虎妈猫爸》《三十而已》中,为了让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可以搬离宽敞豪宅住进“老破小”, 放弃高薪职位回家带娃,节衣缩食硬闯“太太圈”。而在《小舍得》为了拉近孩子的智商差距,家长们开始在校外努力,百般求人挤进“金牌班”。在面临初升高时,《小别离》的家长们又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是要让孩子在国内上名校高中,还是与世界接轨好为挤进世界名牌大学而提前准备。

其实大部分家长的“焦虑”都来自于“比较”,小时侯我们总会听到这样一句这样的话,“你看看人家谁谁又怎么样了”,“别人家的孩子”仿佛成为中国每个家庭的一个隐形的标杆,这种通过对比他人来找寻自我定位的方式,已经成为了中国无数家庭教育的常态化模式。家长们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庸,可却无法接受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或是没有达到自己所预期的目标。

而这种“竞争心态”其实还是源自于成年人本身,当工作、生活、婚姻都成为成年人攀比的战场,在有了孩子之后,硝烟就弥漫到了孩子身上。滑稽的是在这样扭曲的心理作祟之下,教育焦虑也从个体家庭蔓延成一个社会现象,而“贩卖焦虑”则成为敲开了收视流量的一扇窗,焦虑感越高,收视率越高,收视率越高,焦虑感越强。周而复始,“贩卖焦虑”似乎成为教育题材剧必须走的一个套路公式。

 

“虎妈猫爸”成为固定搭配模式

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孩子的成长历程是不可逆的,每个家长都和电视中的主角们一样,倾注心力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粘贴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不要走弯路。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不同的家长有着不同的看法,而家庭教育剧往往也抓住这些不同来增加戏剧冲突,“虎妈猫爸”的组合也成为近几年家庭中热门的搭配模式。

《虎妈猫爸》从剧名中就直接将这种理念传达了出来,剧中,茜茜被爷爷奶奶当作小公主一样带着,习惯了娇生惯养的生活,而妈妈看着身边孩子已经掌握很多知识为升小学做足了准备,自己家孩子还什么都不会,急着启动拔苗助长计划,可这样的方式与猫爸崇尚的健康快乐理念不同,于是“虎妈”开始猛抓学习,“猫爸”开启各种庇护。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小别离》《小欢喜》中,海清饰演的童文洁在孩子升学路上紧盯学习,黄磊饰演的方圆则在母子之间各种来回周旋。线下热播剧《小舍得》中也存在这样的家长,打“鸡血”的老妈整天给儿子规划学习,而贪玩的老爸只会带着儿子玩游戏上分,最后的结局也如大众预期,两人都挨老妈的批评教育。

现今家庭剧中只要脱离了“虎妈猫爸”这种设定,似乎都成了问题家庭,比如《小别离》中方小宇的家庭,《少年派》中的钱三一家,《陪你一起长大》中的新月家等等。可真是妈妈们更不可理喻吗?她们的不可理喻大多数来自于爸爸们对孩子教育参与度少,在绝大多数家庭,妈妈一个人操心着孩子的所有,因为承担得多自然念叨得也多,而只陪玩的爸爸们就变成了善解人意讲道理的老好人。若让他们互换一下角色,让爸爸一天都围着孩子转,“猫爸”也会变“虎爸”。因此,“虎妈猫爸”的设定传递的不应是“妈妈更不讲道理”的偏见,而是应该思考,是否这是男女传统的角色设置与社会不公延续到家庭教育中了。

对此,《小舍得》的南俪家就做了很好的示范,爸爸和妈妈一同参与孩子的成长,无论生活还是学习,父母双方的参与度都很高,有问题一同面对,遇到意见不同也会彼此商议,即便争吵理论,事后双方也都会对自己当时情绪不好进行检讨,这才是正向家庭教育剧正确的打开方式。

 

“中产阶级”永远是主角,

穷人正面临“失语”

虽然现代社会新闻“海淀妈妈”“顺义妈妈”“牛娃”等新闻不少,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发展成为“牛娃”的潜质,因为“牛娃”是有门槛的,牛孩子的烧钱指数完全不亚于供一套房子的成本,所谓的“教育内卷”首批被卷的就是这群“中产阶级”

《小欢喜》中,方圆一大家子除了要承担两个高考孩子的课外补习费用以外,还要支付方一凡艺考的学费,每个小时1200块,一个月算下来光是艺考学费就得两万四。《陪你一起长大》中贵妇林芸芸的女儿从两岁开始学习英语,兼顾钢琴、舞蹈的艺术主攻路同时,为了能让孩子更加突出,甚至还要学习法语并脱稿背诵法国名诗。《小舍得》里的家长也没少为孩子上兴趣班的事情走后门,田雨岚、南建龙在求人办事的时候,红包塞的都不薄,田雨岚公婆甚至都提出愿意给兴趣班捐赠设备。而普通家庭出身的米桃即便智商过人、成绩优异还好学上进,父母在面对3万多培训费下,也只能选择默默带孩子离开,这种无能为力的难受比起进不去“金牌班”更使人难过。

当中产叙事成为了影视剧的主流,观众看到的都是中产们的职场竞争、家庭抗衡、牛蛙的比拼,可这样的生活离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还是有些遥远,特别是,《三十而已》中为孩子能上好的幼儿园,顾佳能花买一套房的价钱买个包。

在这样的趋势下,国产剧中的普通人逐渐走向失语的困境,普通人教育的日常生活更难被搬上荧幕,可普通人明明才是这个社会群体的大多数人群。尽管现实中教育部门采取了取消学区房、私立摇号等政策以期家长摆脱老鹰式养娃的策略,但在教育题材的影视剧里,似乎只有这些冲突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于是渲染情绪、制造焦虑话题的剧依旧层出不穷。

然而套路式的家庭教育剧就没有创新、低劣了吗?其实也并不是,套路的本质是观众喜好的一种结果,是来自观众认为好看的经验积累,对于影视公司来说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确实比较小。但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剧也需要有新内容输出,保热搜的同时也需冷静的思考,不应只追求“典型化”带来的热度,更需要注重对社会现象和家庭群体的深度挖掘,让家庭教育剧能够更好的陪大众一起成长。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