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四大名著剧何以历久弥新?《人民日报》说这三点最关键

2021年4月5日刊 | 总第2465期 

编者按:3月30日,剧评人李星文在《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两创纵横谈”栏目,发表署名文章《彰显经典的永恒魅力——老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的启示》。下为原稿,报纸编发时有改写和删节。


要论国产电视剧的经典之作,改编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中央电视台首播的四部剧一定会名列其中。

87版《红楼梦》、86版《西游记》、94版《三国演义》、98版《水浒传》,成为几代观众喜闻乐见的荧屏佳作。这四部剧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典范,成为重播次数最多的电视节目。 


四大名著剧历久弥新,与其原著的经典性和普及度分不开,也与创作过程中下的功夫,注入的智慧和技术含量分不开。总结梳理这四部剧的成功之道,对于电视剧改编和创作、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转化和再生产,都有启示意义。

建构文学/影视的平行世界


中国电视剧的起点可追溯到1958年,但真正取得长足进步是在改革开放时期。70年代末,中国第一代电视剧导演王扶林出访英国,发现莎士比亚戏剧的影视改编成风。受此启发,他萌生了将古典名著搬上荧屏的想法。不久之后,央视的两个生产计划启动:王扶林导演负责《红楼梦》,杨洁导演负责《西游记》。 名著改编的首要课题是忠于原著。尤其是用新的艺术形式第一次完成名著转化时,忠于原著是必选项。当代中国早已不是明清时期,文明进程上轻舟已过万重山。所谓忠于原著是忠于原著的精神,或者说忠于原著中符合时代精神的部分。而在情节上不可能是机械照搬,那些迷信的、落后的、野蛮的思想和情节,必然被舍弃。这在四部剧的创作中都有体现。 《红楼梦》剧组在全国范围内选角,把最符合小说描写的演员集中起来进行培训。这些20岁上下的演员,渐渐“脱胎换骨”,进入角色。陈晓旭扮演的多愁善感的林妹妹,欧阳奋强扮演的多情无赖的宝哥哥,至今不可超越。 电视剧对小说现实主义的部分,从世故人情到园林器物,进行了细致还原。电视剧第一次把红楼人物落实为具体的形象,用周汝昌的话说是“首尾全龙第一功”。 《西游记》剧组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景,降妖除魔一集一故事,一集至少一外景。他们在1982年到1987年的6年里,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直至最后去泰国取景,才完成“西天取经”的跋涉。 影视作品比之文学作品,固然少了些狂想的乐趣,却多了声台形表,活生生地构建起一个平行世界。87版《红楼梦》把四大家族衰败的过程展现出来,把一群青年男女的风流云散呈现出来。86版《西游记》展现了孙悟空上天入地、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94版《三国演义》宣扬了忠诚、仁义、勇敢、顽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98版《水浒传》写了草莽英雄的可敬可爱,也写了他们的认识局限和悲剧结局。 这些情节干货、美好情操和可叹结局,都继承于原著。《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主体是现实主义的,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斗争哲学写透了。《西游记》和《水浒传》中有较多浪漫主义色彩,把中国人对宇宙的想象力和现世的快意追求写透了。老版四大名著剧最后一部《水浒传》距今也有23年了。中国电视剧的生产、创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几乎所有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和现当代文学作品,适宜做影视转化的都至少做过一遍,目前改编的多数都是网络文学IP。 对于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古典文学和以金庸小说为代表的现当代通俗文学,因为珠玉在前,简单翻拍的意义已经不大。如果走忠实原著的路线,就要返身文本,做更细的爬剔和发现,找到更多的微言大义和沉没情节,以今时的思想风尚把握它,以流行的审美趣味再现它,以先进的视听语言记录它。 而网络文学还处在高流动性的发展中,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无法与四大名著相比,而且有很多不合影视叙事法则的描写。“忠于原著”更多是书粉不切实际的要求,好的改编恰恰需要编剧的原创加持。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经得起重读和重述。每一代人都有进入名著的独特方式,抱定宗旨做心甘情愿的“翻译者”,也会因为知识结构和社会发展的更迭而生出新的文本。今天,老版四大名著剧能给到的启发主要是精神上的:虔敬再虔敬,严谨再严谨。

在地道与创新之间谋得平衡 


保证原著基本面貌不走样,取得了观众认同的最大公约数。而电视艺术家基于时代和个性的重述,使作品具有了独立于小说之外的社会和艺术价值。 87版《红楼梦》去掉了小说中浪漫主义的部分,比如太虚幻境和木石前盟。这是由于当时对 “怪力乱神”有顾虑,却使这部剧添了人间烟火气。剧中用足了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舍弃了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改用红学家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这造成了草草收尾的观感,但人物结局和判词高度一致的悲凉感充盈了起来。 86版《西游记》审美上的特点,一是戏曲风的介入。在电视剧《西游记》之前,动画片《大闹天宫》就大胆借用了传统戏曲中的脸谱和锣鼓点,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美学风格。杨洁导演是戏曲节目导演出身,她请来了各地方剧种的优秀演员,出演剧中的重要角色。 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出身于“猴王”世家,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是昆曲演员,白骨精的扮演者杨春霞是京剧演员,哪吒的扮演者艾金梅也是京剧演员...他们的一招一式充满戏曲韵律,为这部剧增色不少。二是童趣化的呈现。《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但也有很强的现实色彩。电视剧把成人的弯曲心思尽量简化了,贪嗔痴以轻喜剧的手法出之,变成合家欢。 94版《三国演义》最重要的改编应该是几处“翻案”文章:淡化刘备的虚伪和曹操的奸诈;诸葛亮“多智近妖”的描写删去了,鞠躬尽瘁的一面大写特写。98版《水浒传》的改编大刀阔斧。原著成了素材库,用不上的大量舍弃。小说原本较为血腥,电视剧减少了杀戮。小说对女性的描写不太友善,电视剧加上了圆转的心理依据。 剧中改动最大也最丰满的人物是宋江。小说里的宋江是思想上的两面派,电视剧改成了行动上的两面性。他身上体现了“官逼民反”的一面,所以才和众好汉同气连枝。但他“谋出路”的计划又把弟兄们带上了覆亡之路,成为背叛者和悲剧人物。 四部改编剧在音乐上都有极大加分。王立平谱写“红楼十二曲”,有“一朝入梦,终身不醒;满腔惆怅,无限感慨”之感,这些音乐有着比剧本身更辽远的辐射力。旋律响起,哀怨的红楼世界就呼啸而来。 杨洪基演唱的《三国演义》片头曲沉郁厚重,毛阿敏演唱的片尾曲兴叹不绝,中间还有大量为人物单写的主题歌,吕布、貂蝉、孔明、关公、赵云等人都有非常传神的咏唱。 《西游记》一反古装影视作品惯用笙箫筝笛的常态,用上了电子音乐,《云宫迅音》是典型代表。最初央视内部对此有争议,杨洁力排众议保留了这种风格。 《水浒传》的插曲广为传唱。山东的地方音乐和西北作曲家赵季平的相遇,碰撞出高亢的曲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影视音乐的黄金时代。音乐质量高是一个方面,慢节奏的文艺生活也容得下春风化雨的传播。 比之2010年左右的新一轮四大名著改编剧,央视版更加深入人心。新一轮改编继承上做得不地道,创新上做得不巧妙,未能后来居上。创新是有风险的,创新不成功会双倍丢分。 实际上,名著改编无非两条路线:忠于原著和尽情颠覆。央视版四大名著剧是大处忠实,小处改写,用不上的舍弃。而徐克翻拍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东方不败》)和周星驰改编《西游记》(《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则只取基本人物关系,再进行天马行空的重构。两条路线上,各有成功者。 电影篇幅较短,在颠覆中产生佳作相对容易。电视剧是长篇文艺形式,做大幅度的改写和发挥,想要达到或超越原著的水准难上加难。即使偶尔有口碑不错的作品,也已经是番外篇和同人文,不会被认为是改编文本。 所以,央视版四大名著剧实际上奠定了电视剧改编名著的基本范式。随着时代的演进,局部的调整是允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把故事和人物改得面目全非,还非要用原著的名号,恐怕是难逃“魔改”的指责。 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就是因为它们在自己书写的领域内创造了高峰,而且不因时间的淘洗而褪色。改编发力的方向不应该是去和曹雪芹、罗贯中等老先生们争锋,而应该致力于原著和时代新的对应点的阐发,以及视听语言上的精进。

工匠精神处处闪光 


有这样一组数据:《红楼梦》36集,5年时间制作,其中拍摄期长达3年。《西游记》25集,制作了6年。《三国演义》84集,5年时间制作,拍摄期3年。《水浒传》在四大名著剧中耗时最短,也要3年零8个月制作完成。 从1981年到1998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完成了古典四大名著的翻拍。这是中国电视剧由手工时代走向工业时代的过程,也是片酬不高但工匠精神处处闪光的时代。 《红楼梦》培训演员,其实是开办了一所专科大学。琴棋书画的才艺,表演技能的修习,人物内心的钻研,都是顶尖专家来授课。 《西游记》最吸引人的是神乎其技的特效。当时还没有数字特效,神仙斗法的场面都是土法上马拍的。 《三国演义》的特色是千军万马的大场面。虽然总导演王扶林定下了“武戏文唱”的方针。但两军对垒的场面仍然频繁,光是沈好放拍摄“官渡之战”,就动用了一个师一万多人的兵力。 《水浒传》的特色是动作场面。《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留下了武打不够精彩的遗憾,《水浒传》剧组请来了香港动作导演袁和平。袁和平写实派的动作设计,与导演张绍林厚重的影像风格相得益彰。 除了《西游记》,其他三部剧都有造城之功。《三国演义》在涿州兴建了三国城,《水浒传》在无锡兴建了水浒城,《红楼梦》在北京建了大观园,在河北建了宁国府和荣国府。这些实景不仅方便了剧组拍摄,也成为热门旅游点。 影视作品区别于文学作品,它需要强力的技术支撑。需要分工协作,统筹管理。需要设备的更迭换代和拍摄的花样翻新。需要把组成木桶的各条木板的长度调高,装更多的水。 “工匠精神”四字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具备能工巧匠的技艺,二是要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两点对今天的影视创作者尤其重要。因为快餐化生产的需要,有些剧组招纳了草台班子日夜赶工。因为急功近利心态的渗入,大数据评测剧本、casting团队选角的环节中鱼龙混杂,有时成为了干扰创作的掣肘。此时此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其学术、文化、艺术、情感价值至今不衰。四大名著是中国士大夫雅文化和民间俗文化的融合交汇,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的百科全书。老版四大名著剧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将其搬上荧屏,实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功莫大焉。 今天的观众仍然喜爱这些老电视剧,相当程度上是把对传统文化和国族身份的认同,投注到了这些作品中,带有“尊经”的色彩。今后四大名著的改编,包括其他高认知度作品的改编,首先要考虑到这层观众心态,稳住大盘,再作发挥。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相信,四大名著仍有其他正确的打开方式,拭目以待便是。【文/李星文】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