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国产纪录片的天花板么?丨洞察纪实影像

文_ 老九

  编者按

1905年,《定军山》正式在北京前门大观楼放映。这部拍摄自京剧大师谭鑫培真实表演的纪录电影,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历史。中国纪录片,也就此拉开帷幕。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与进化,记录真实生活的纪录片,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尤其近几年在互联网热播后,纪录片产量随受众规模的扩大日益提升。根据数据统计,2017年全网纪录片总点击量90.5亿次,同比增长13.1%;生产总投入超39亿,同比增长14%。

 

但就在纪录片热度不断提高,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发力布局后,纪录片人的生存状况依旧不容乐观。从拉投资、拍摄到变现,创作者的每一步路都走的尤为辛苦。

 

因此,在纪录片陷入发展困局的特殊时期,我们发起「洞察纪实影像」专题。从纪录片的历史及现状出发,探究这一艺术形式的生存状况与发展脉络。

 

专题第三篇,我们将聚焦近期热门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这部主创阵容强大、立意深刻的作品,大有打破国产纪录片天花板的决心,那么在播出4集后,片子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2015年,《河西走廊》在央视播出。这部纪录汉代到新中国时期河西走廊2000余年历史变迁的人文巨作,凭借顶级的制作与对历史的还原,获得了广泛好评。当时甚至有观点认为,这是中国最好的纪录片。

有了成功案例,《河西走廊》的制片人李东珅、总撰稿邓永建决定搞个大的。次年,一部名为《中国》的纪录片正式开始筹备,《大国崛起》的导演周艳、《芳华》的摄影指导罗攀、《一代宗师》的配乐梅林茂等人,也陆续加入主创团队。

五年后,有顶级主创团队做背书的《中国》终于和观众见面。第一集,伴随李耳(老子)和孔丘(孔子)的对话,《中国》拉开帷幕,一同拉开的还有中国创作史诗级纪录片的野心。

《中国》剧照

从制作级别看,《中国》确实开创了国产纪录片的先河,在几位主创的协作下,无论画面还是质感,片子都达到了「电影级别」。同时,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切入历史事件,在剧作上极富新意。

截至目前,《中国》在豆瓣开分8.5,算是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认可。

那么,这部集合了强大主创阵容的纪录片究竟有多好看?在制作水平远超水准线之后,《中国》又能否成为国产纪录片的新天花板呢?

国产纪录片视听效果的天花板

《中国》的故事,从孔子的视角徐徐展开。彼时正值礼崩乐坏,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之际,对于希望社会安定繁荣的孔子而言,迅速恢复等级制度分明的周礼,成为刻不容缓的使命。

为此,他打破周王朝沿袭多年的官学传统,创办了历史上的第一所私学,传奇的一生也由此拉开帷幕。

从画面上看,无论摄影、服化道、色彩、布景、构图,还是整体的美学风格,《中国》都达到了国产纪录片的天花板,这不但能满足现代人对春秋时期自然、人文与历史的想象,也能帮助观众最快的进入到场景中。

《中国》剧照

加上《中国》的剧作方法采用了近几年流行的真人表演还原历史场景,所以在观赏性上作品没有落在下方。

以第二集孟轲(孟子)游历各国看到生灵涂炭,从而坚定传播信仰的决心为例,纪录片中并未表现出激烈的战争场景,反倒让他伫立于战争后的断壁残垣中,场景内有插在地上的箭矢、破落的房屋、燃烧后仍未消散的灰烬等细节展示。

逼真的场面与演员在线的表演凸显了战争的残酷,而当孟轲拿起孩子烧焦的头骨时,他之后的行为与决定也更有说服力。

《中国》剧照

同时,出于对意象的追求,《中国》在拍法上也颇为讲究。譬如第一集为了展现孔子的震惊,导演在拍摄时只用了竹简落地一幕。又如刻画人物心情时,导演会采用风吹衣衫、湖水荡漾、落叶飞舞等环境描写。

豆瓣上有网友评价《中国》的拍摄有王家卫之风,虽稍显夸张,但仍能看出主创对制作水平的追求。

在画面与意象的双重加持下,《中国》的观感不逊于任何一部大制作古装电影,更远在《河西走廊》《历史那些事》等同类纪录片之上。

《中国》剧照

此外,纪录片选择从孔子、老子、孟子等思想家的视角观察世界,展现了一定的文化属性。更难得的是,画面、意象、思想三者交融并不突兀,主创们在撰写文案与剧本时一定也下了大功夫。

所以毋庸置疑,《中国》代表了国产纪录片的顶级水准。

但笔者在观看了已经播出的四集后,除了对制作水准的赞叹,竟生出了一丝遗憾。即便有五年的制作时间,但想总览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是难度过大,所以对历史全貌描述的不足,使《中国》距离成为史诗级纪录片,还是差了一口气。

相比「历史」,更像是「人物史」

《中国》的野心,首先体现在了命名上,总导演李东珅周艳在解释片名的由来时说:“纪录片《中国》,是一部影像化的中国「通史」,是了解历史发展的简明「大纲」。”

也就是说,《中国》的立意是希望贯穿历史,起到影像版《史记》的作用。

能被称作「通史」,首先是要有连贯性,从导演的阐述看,《中国》将有三季,第一季从春秋到盛唐;第二季从唐到新中国;第三季追溯上古三代。所以从这个角度,《中国》无愧「通史」之名。

其次,「通史」需要纪录每个时代已经发生的史实,简言之,要有全局性与真实性。但这一点,因为《中国》却没能做到极致。

从名为「春秋」的第一集看,纪录片从孔子这一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展开新意十足,但通篇只讲孔子,仅通过少量的旁白与小剧场涉及到历史背景,没能展现春秋人文与历史的全貌。

《中国》剧照

诚然,作为最著名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也以人物为线索,且「本纪」「世家」「列传」三大主体,仅展示了身处政治中心的历史人物,未能关注到民间的冷暖。

但列出世系、人物与史事的「表」;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多内容的「书」,都和人物传记一起,最大程度的还原了上古传说时代到汉武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中国》有如此之大的体量,但如果以《中国》为名,以《春秋》为名,只关注个人的发展,即便他是孔子也有些「单薄」。

《中国》定档海报

全面性上操作难度过大,为了增强观感,《中国》在真实性上也做出了一定牺牲。比如第一集孔子与老子的交谈、第二集孟子离开齐国再次踏上游历之路等,创作者不但为人物丰富了内心世界,还加入了「重走孔子之路」等想象。

这些想象没有脱离人物,反倒使历史故事更加丰满,只是对于历史纪录片而言,类似的描写虽能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故事与人物,却在厚重感上稍逊一筹,甚至更容易陷入「人物史」的桎梏中。

从最直观的口碑数据看,豆瓣8.5分不低,但仍在《河西走廊》之下,根本原因还是失去了焦点。如果重点发力历史与思想,或者将片名改为《中国人》,那么片子的口碑或许能进一步提升。

结语

《中国》的优缺点都很明显,不过瑕不掩瑜,即使没能成为影像版「通史」,但仅凭顶级的视听语言与制作级别,《中国》也无愧一流制作团队用五年时间打磨出的纪录片佳作。

《中国》剧照

同时,《中国》的热度也非常值得关注。

在观看门槛降低,邀请明星客串,又呈现出现象级的画面质感后,《中国》在台网两端的表现十分不俗。

首先看卫视端,有何炅、汪涵两大湖南卫视的支柱撑场,《中国》在播出的四日平均收视在0.5%以上,甚至超越各家黄金档的电视剧,位列全时段收视率第二。

这样的成绩在纪录片中实属罕见,尤其在受众「转网」之后,《中国》的收视率无疑为之后的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剧照

而在更符合纪录片用户画像的互联网,《中国》4集正片的总播放量接近1亿。即便距离成为爆款仍有一段距离,但依靠前期主要受众群体的口碑发酵,相信这部用美到极致的画面科普了历史常识的纪录片,之后能够被更多观众看到。

至于想展示中国全貌的初心,《中国》没能做到,但这并不是纪录片的问题,毕竟对于幅员辽阔、历史底蕴丰厚的中国而言,想加以概括总结,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中国》还是为之后的同类作品提供了参考,与其「以偏概全」,不如将视角聚焦在某一领域。或许以点及面,当《中国》《河西走廊》等深耕不同领域历史发展的优质纪录片越来越多,中国纪录片也能在未来组成「宇宙」,真正穿起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