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喜欢看的主旋律作品,是怎么拍出来的? |对话《吉他兄弟》主创

2020年10月28日 | 总第2306期

由范冰心任总制片人、李舒执导、吕品品任总编剧,应昊茗、高梓淇、王汀、杨菲洋领衔主演的青年励志创业题材电视剧《吉他兄弟》正在央视8套黄金强档和央视1套下午档同步热播中。

这边,方清华(应昊茗 饰)卖掉老家房子,天缘吉他厂岌岌可危;那厢,严正刚(刘牧 饰)的雨露计划倒是搞得风声水起。外出打工者尚筚路蓝缕,家中创业者已悄然启航。

作为贵州省“五个一”工程领导小组重点题材电视剧以及2020-2022年北京市重点电视剧项目,《吉他兄弟》以贵州省正安县的真实事例为叙事线索,讲述了方清明(高梓淇 饰)、方清华两兄弟从南下广州吉他厂打工,到回乡创业、建设家乡的故事。

开播十天,讨论不断。近日,影视独舌对话《吉他兄弟》总制片人、小棕熊影视传媒创始人范冰心,导演李舒,和他们聊起了该剧从筹备到播出以来的经历。

要真实故事,更要戏剧精彩

或许没有人想到,《吉他兄弟》这部跌宕起伏的“打工人秘史”,最初是以“命题作文”的形式破题的。彼时,贵州省政府想做一部反映改革开放以来脱贫攻坚的影视剧,“我们有幸接洽,制作团队一致认为这个项目既有题材优势又有社会意义,争取、并拿下了这个项目。”这是总制片人范冰心创业以来的首部长篇剧集,过去她创作的更多是网络电影。

范冰心

比起周期较快的网络电影,电视剧明显难度更大。尤其是,这部作品的类型已被框定了。范冰心觉得,要拍就要拍有原型的正能量故事。比如,正安吉他。“一个深藏在大山里的贫困县,有自己的吉他产业园,有自主品牌200多个,吉他及配套企业80多家,在我们看来是一件特别不可思议的事情。”

没过多久,导演李舒也参与进来。当时,故事大纲刚出炉,剧本成稿尚未写就。最早的剧本框架,主要围绕着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展开,正面反映改革开放社会变化的情节较少。

“后来大家不断讨论,觉得只写爱情稍显狭隘。就针对剧本做了相应的调整,希望聚焦改革开放以来贵州人民的生活变化。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播出版本。”李舒道。

李舒

这些调整,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视频网站的弹幕里,经常会出现“真实”“正安人表示很写实”“那些年,就是这样”等评论。而这种真实的基底,正来自导演的个人体验。

用李舒的话说,“这个剧找我拍就找对人了。”一来,自己经历过改革开放,对改革开放的基本过程比较熟悉;二来,《吉他兄弟》是一部拍贵州人南下广州打工的戏,而李舒恰巧就是贵州人,又在广州生活工作近三十年,对两地的风土人情与地域文化颇为了解。

不过,虽然两人相见恨晚,却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命题作文”式的主旋律剧,创作难度不小,略不注意就会变成“伟光正”歌颂之作。想拍好这种剧,须有跳出规矩的恣意感,也要有连绵不断的戏剧性,更要有拿得出手的质量“托底”。

创作源于生活,故事成于熟悉。为了更加精彩,剧中加入了颇多有趣设定。比如,虽然名为《吉他兄弟》,但开篇拍的却是“300娘子军”南下广州打工的场景。这一剧情改编自真实故事,1985年改革开放之风吹到了贵州的偏远山区,“要不要走出去”引起了颇多讨论。

“虽然我们在剧中没有展现太多的反对意见,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派出300个女孩子去广州打工,很多人是不同意的。甚至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最后惊动了当时的贵州省委书记,他特意批示,要‘走出去’。”时隔多年回忆起那段故事,李舒喟叹道。

然而,虽然“300娘子军南下”对贵州改革开放意义重大,但《吉他兄弟》并没有将这段历史“强写强夸”;而是跨越十五年,以林美心(徐百慧 饰)和方清明、方清华母子三人的经历,写就了两代人南下打工的异同,希望以此收获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共鸣。

“其实我们正好卡在了两代人的点上”,在范冰心看来,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吉他兄弟》能取得现在的收视率,根本原因就在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有人觉得1987年的乡村很真实,也有人认可2004年的城市感,两者一结合,这两拨观众就都被吸引了。”

一部拍给年轻人看的主旋律

应当有不少观众,是被这个音乐题材似的剧名吸引进来的。但只要看上几集,那些被“诳骗”的不满大抵就会烟消云散。甚至在笔者看来,这部围绕着“打工创业”展开的主旋律作品,比吉他天才之流的故事要有趣得多。论故事的跌宕程度,它更像是一部传奇剧。

比如,两兄弟初见时的雨中对垒。母亲“消失”多年,兄弟两人被奶奶抚养成人。哥哥方清明已经考上了大学,弟弟方清华尚在高三。为了给哥哥省下学费,弟弟放弃考大学,前往广州打工。却不料,哥哥这两年并未入学,一直在为弟弟积攒学费。

再如,方清华在夜市弹唱卖吉他。这个毛手毛脚的年轻创业者,本以为恒昇三百把吉他的订单已然手拿把攥,没成想却遭逢了滑铁卢。不得已,只能在夜市零售。想在2004年的广州,散卖几百块一把的吉他,总有些痴心妄想。可谁能想到,他有会弹唱的哥们呢。

前一刻,还喜上眉梢;下一秒,就跌入低谷。一波三折的故事,搭建起《吉他兄弟》的叙事结构。事实上,情节激烈一点正是范冰心和导演及编剧团队最初为《吉他兄弟》定下的基调。至于原因为何?那就是年轻化。说到底,主创团队想做一部年轻人愿看、想看的主旋律作品。

“想拍出年轻人喜欢的主旋律,你就得契合他们的思维逻辑方式。以他们的视角来看问题,以他们的语言来讲故事,以他们的节奏来体验生活,以他们的审美来观察世界。我们整个戏的审美角度和艺术处理的节奏画面,都和当代人走得比较近。”李舒表示。

除了情节更偏向青年观众,这部剧的演员选择也比较年轻化。

范冰心认为,既然讲的是兄弟两人的故事,两位演员除了要长得像,还得有CP感。应昊茗、高梓淇的兄弟感就给足了。“他们俩塑造的角色都非常到位,十几岁的青涩天真,成长后的沉稳从容,打工时的处处碰壁,创业时的磕磕绊绊都呈现得非常好。”

“方清华与方清明原型就是将广州吉他制作业带入正安县的兄弟俩,也正是因为他们才带动了很多人回乡创业,打造了吉他产业园。方清华身上还融合了一位将互联网与传统手工制作业结合的领军人物,方清明则融合了主打高定、满含制造业匠心的人物原型。”

另外,《吉他兄弟》中的时尚感也值得提一嘴。

一般来说,主旋律剧大多喜欢“做旧”。可《吉他兄弟》除了前三集因年代特殊而添加的“老式滤镜”外,其他篇章都充满了现代都市的时尚感。这不难理解,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当年广州本来就是时尚弄潮儿。更何况,这部剧里还加入了不少海外场景。

“除了在故事讲述和人物塑造这两大维度下功夫之外,我们还力求用最真实的质感打动多群体观众。一般电视剧是二百个场景左右,这部剧共有328个场景。” 

对范冰心而言,在巴塞罗那拍摄的那段日子颇为艰辛。西班牙对影视拍摄限制不少,需要繁多的拍摄手续。为了拍出“高迪之城”的美感,主创团队颇下了一番功夫。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国外的吉他品牌质量就是比国内好。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国内也有很好的手工吉他,甚至正安还有我们自己的‘中国制造’。文化突出也是我们想强调的。”

现实比戏剧更激烈,文艺作品要有宣讲作用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是人上人。”

这几天,“打工人”的梗蹿红了网络。这个网友自嘲的玩笑,转眼间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各大社交平台上,不仅有网友发动的“自来水”袭击,央视新闻、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南方都市报更是纷纷下场,接力“狂欢”。而《吉他兄弟》,就是一部打工人之剧。

靠一双脚连走三天三夜赶火车的林美心,可以算是初代打工人的代表。丈夫早逝,婆婆年迈,两个孩子嗷嗷待哺,只能破釜沉舟选择外出打工。等到方清明、方清华兄弟南下,改革开放已进行了二十多年,自家脱贫早不是唯一目的,带领家乡发家致富才是最终要义。

虽然“打工人”梗的出现纯属巧合,但对《吉他兄弟》来说,撞上这一热题绝非偶然。文艺作品不能只负责讨好观众,更得起到一种社会引导作用。主旋律作品更是如此。

事实上,这部剧从创作之初,就关注了颇多社会议题。比如外出务工人员,比如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我们在实地采风时,看到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农村的留守老人和儿童逐渐增多,希望剧播出后能够影响更多人回乡创业、建设乡村、守护家庭。”范冰心道。

“其实每个当代年轻人,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或是为了达成发家致富的愿望,几乎都产生过创业的梦想。我们想通过这部剧,给那些创业者一些鼓励。”李舒表示。

影视作品不是一种面面俱到的艺术,有人喜欢自然也会有人挑剔。如今对剧作的评论,的确不乏观众对戏剧冲突的争议。面对这一现象,两位主创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舒认为,“相比起其他类型剧,主旋律作品无疑要更难拍一些。它必须服从现实,不能添加太多天马行空的脑洞。更何况,有些东西本就是真实的。甚至说,现实生活发生的故事远比戏剧中更加跌宕。除此之外,我们还得考虑一部剧的商业价值。影视剧不是纪录片,想要盈利你就必须拍得好看。只要我们能把握好分寸,我觉得就足够了,见仁见智嘛。”

“现实生活其实远比戏剧故事激烈”,范冰心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她觉得,可能很多人觉得方清明、方清华的经历太有戏剧色彩,但翻开那些当年南下、如今功成打工人的履历,会发现他们的人生远比剧中两兄弟要离奇的多。“电视剧不过把他们几十年的经历浓缩了。”

《吉他兄弟》虽未播完,但范冰心、李舒的新戏《圣地可可西里》早已启动。又是一部主旋律剧,总制片人仍是范冰心,导演还是李舒。不过,这次他们将镜头对准了青海,对准了可可西里地区的几代人,以及那些在保护藏羚羊、保卫家园的过程中发生的动人故事。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对生态保护长期以来的努力,传递人与自然共生的环保思想。让老百姓关注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落实在生活的点滴之中。”范冰心道。

新剧更难拍,故事更跌宕。然而,难归难,但有价值的冷门题材也总得有人去创作。

【文/冯壹】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