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恐怖镜头,这部剧却看得人毛骨悚然……

真实罪案,一直是欧美悬疑作品中常见的题材。这些事件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戏剧性,尤其是连环杀手的案件,被屡屡拍摄、记录成为影视作品。毕竟,现实中人性深处的阴暗与恐怖,连最好的编剧都无法想象或编构出来。最近英国ITV电视台推出的新作《丹斯》,就是这样一部讲述真实罪案、探讨人性至深至暗的剧集。

故事聚焦“20世纪头号谋杀犯”丹尼斯·尼尔森,他曾在1978到1983的五年间,用极其残忍和变态的手法,先后杀害了12-15名年轻受害者。“丹斯”是他名字的简称,而他本人也喜欢其他人这样称呼他。

但从其本身的品质来看,《丹斯》是一部可看性很高的剧集:故事非常沉稳、扎实,整体节奏也很紧凑,很少有废戏和赘余。由于真实罪案的题材限制,故事的结局其实早就可以在网上查找到,但编剧仍然时不时地抛出一两个悬念,让剧情的吸引力一直保留到最后。而豆瓣8.4的评分和烂番茄上86%的好评率,也盖章证明了它是一部值得关注的好剧。特别是,这套剧体量也不大,只有短短3集,周末或者假期花上一天时间刷完毫无压力。

作为罪案悬疑剧,《丹斯》更偏向社会派,由连环杀手为圆心,重在展开讨论由此延展出的社会历史问题以及人性维度。

故事的起点选取得非常巧妙,不同于以往“先探案、再捉拿真凶”的叙事套路,《丹斯》则是按照“先逮捕凶手、再进行推理”的逆向顺序来讲述故事。

剧集一开始,伦敦警局分局总督察彼得·杰接到报案:

管区内一间公寓下水管道发生堵塞,水管工人在里面发现了腐烂的尸骨碎片。

杰很快将怀疑锁定在公寓阁楼住户丹尼斯·尼尔森身上,他和同事等到傍晚尼尔森下班回家。

一进屋门恶臭扑面而来,杰打消了所有怀疑,直觉告诉他:这间屋子里,曾发生过谋杀。

没想到,在他的质问下尼尔森立马就承认了犯罪,并且在接下来的讯问中,毫无保留地坦白了所有的罪行。

在回警局的车上,同行警探试探性地问尼尔森,屋子里残存的尸体是来自一个还是两个受害者,而他的回答彻底震惊了警方:

遵从程序正义的伦敦警方,在丹斯已经招供的情况下,还必须找到证据证明供词的真实性,才能正式起诉他。

于是,他们的任务,变成了查清丹斯手下的受害者的真实身份。

在调查的过程中,警探们发现,大多数的受害者都是身处社会底层或边缘的年轻男性。

他们要么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要么是常年混迹街头的小混混和瘾君子,要么是夜总会的变装舞者。

没有家人,或者和家人断绝了来往,这也意味着,没有人会怀疑,或是关心他们的失踪。

正因此,丹斯的谋杀行径,隐瞒了五年之久都未被发现。

剧集揭露出丹斯的杀人动机之一,是因为孤独寻求陪伴。

他招待、照顾这些不曾被人关心、善待的边缘人,把他们邀请到自己家里喝酒休息,然后再将他们扼杀——因为死去的人不会离开,会一直陪伴他。

在一定程度上,丹斯和他的受害者拥有相同的境遇,他们都能投射出整个社会冷漠、自私的氛围。

丹斯自己也提到,如果不是因为谋杀案,这些人根本不会被看到或者讨论,他们仍然要在伦敦街头继续游荡或堕落。

而对于这群孤独无助的年轻人来说,丹斯提供给他们为数不多的温暖和关心。

但极为恐怖的矛盾在于,这些善意最终又转变成了杀意。

就像一位幸存者所说的,他不知道丹斯究竟是试图杀害他的凶手,还是帮助他逃离泥沼的救赎者。

实际上,这些年轻人不仅仅是谋杀的受害者,他们也是媒体舆论,甚至执法机构的受害者。

剧中,媒体听到大新闻的风声,就如同秃鹫闻到血腥气味,围堵在警方、受害者、证人乃至凶手周围,试图挖掘出任何可以为报道增色的猛料。

他们吸食这场社会悲剧,将每一个深陷其中的当事人剥削利用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另一边,彼得·杰督查带领团队日夜辛苦地调查受害者身份,然而在查清6名年轻人的名字后,警方高层叫停了整起行动。

在他们看来,6名受害者足以让丹斯定罪,而剩下的无名尸体,更不值得警方花费人力财力大费周章地继续追查。

这也意味着,剩下受害者的家属,即便日后知晓自己的亲人死于丹斯之手,也无法为他们伸张正义。

对于警局高层来说,受害者的正义并非最终目的,真正重要的,只是能用一起大案的尘埃落定来论功行赏。

在对社会性问题进行批判的同时,《丹斯》也展开了对人性幽暗之处的探索。

无论是谋杀本身,还是对尸体的处置,丹尼斯·尼尔森的行为足以用「变态」来定义。

他在杀人之后将尸体存放在房间里,一起洗澡、睡觉、看电视,他对失去生命的躯体,乃至死亡本身拥有着极大的兴趣。

这本是一个极其血腥和猎奇的故事,但剧集在情节的处理上选择了尽可能的克制,没有任何血腥镜头,也很少有对其恐怖行径的直观描述。

即便如此,《丹斯》仍然时不时地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它的恐怖并非视听效果上的冲击,而是一种直侵内心的寒意。

这种恐怖来自丹斯本人的一言一行。

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接受警察的问讯,或是和传记记者交谈。

然而从被捕的那一刻开始,他就表现出超常的平静,在警局里斜着身子吸烟,一五一十地抖落出犯下所有的罪恶,旁边的公派律师本想说几句好话,他却直接把对方赶走了。

丹斯身上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性:

一方面他承认杀人应该受到惩罚,一方面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无悔过;

一方面他无比脆弱,一方面又极端残忍。

他面不改色地讲述杀人经过时,眼神里释放出的是对生命的蔑视与冷漠。

正是这样的冷静,产生出比恐怖片更恐怖的效果。

因为你知道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纯粹的恶意。

更恐怖的是,这种恶意也是人性的构成之一,它就潜伏在不为人知的内心深处,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出现,每个人或许都无法幸免——

就像丹斯一样,谁能想到在他与普通人无异的平凡外表下,居住着一个恶魔。

剧中丹斯的饰演者大卫·田纳特也为角色加分不少,也再次刷新了我对他的演技认知。

这一次,他不是《舞台剧》里本色出演的忧郁小可爱,《好兆头》里邪魅傲娇的地狱使者;

也不再是《小镇疑云》里心事重重的邋遢侦探,《神秘博士》里聪慧强大的时间领主——

《好兆头》里大提提(右)饰演了一个摇滚范的恶魔

他完全融入到丹斯这一人物中,变成了冷血、残忍的杀人凶手。

无论是外表,还是举手投足间的神色与气场,田纳特都实现了高度还原。

现实中的丹斯,和他用来藏尸的恐怖阁楼

他的表演同样可以用克制来形容,保持着淡然、疏离的状态,几乎全程没有任何情绪波动。

唯一一次的情绪流露,是他得知自己的狗狗被执行安乐死的时候。

然而所谓的真情流露,也只是眉头微微地皱了起来,声音轻轻地哽咽了一下,紧接着瞬间又恢复到以往的冰冷状态。

田纳特展现出丹斯表象的淡漠的同时,也成功诠释了他内在的张狂与自信:

丹斯对周围的人拥有极大的操控力,整场招供像是他和警察玩的一场游戏,他选择何时透露信息,选择释放出信息的真假;

另一边,他在和传记记者交流的时候,不断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灌输给对方,对对方的文章大肆评判。

最终,警察完全被他的供词牵着鼻子走,而记者也为了套出更多信息而通过各种方式讨好他,丧失了写作的主权。

丹尼斯·尼尔森被捕之后,他身边的同事与朋友都无法相信,这样一个样貌普通、和蔼温顺的人,怎么会是冷血杀人犯?

《丹斯》的出现,恰好弥合了他两种身份、两种形象之间的巨大差异,借由剧作、表演方面的力量,让这个恶魔脱离报道或书本的白纸黑字,变得更加立体丰富,充满血肉与复杂的矛盾。

当然,丹斯的结局并不神秘,现实早已给出了答案:

他在受审时一度想以精神问题为自己申辩,却最终以6项谋杀、2项谋杀未遂罪名获刑终身监禁,2018年在狱中去世。

凶手受到严惩,这看上去是一场正义审判,而《丹斯》却告诉人们——从来不存在绝对的正义。

在剧集最后,丹斯坦白死于他手下的亡魂一共有12个。

这也意味着,还有6名受害者无法在法律层面上伸张正义,甚至因为警方停止调查,许多亡者的姓名永远都将和他们的尸骨一样,变成灰烬深埋在泥土中腐烂分解,被人遗忘。

无论这些未名的受害者在生前拥有何种身份,他们终究被世界与现实所辜负了。

对于连环杀人案,人们往往投之于猎奇的眼光,但在关注其中猎奇、戏剧化的犯罪情节的同时,隐藏在罪案背后的制度缺陷、人性桎梏,却少有人发现与提及。

正是因为存在视角的缺失,《丹斯》这类剧集的出现,也具备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它对制度与人性保持着批判的态度,却又表达出深刻的无力与无奈。

“20世纪头号谋杀犯”的故事,无论审判结果如何,终归是一场彻底的悲剧。

在事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人们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没有阻止事态的恶化?

可它就是这样发生了,所有情节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深埋在历史深处,无法纠正,也无法改写。

然而这场悲剧并不是毫无价值,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当下与未来的警醒:

人们无力改变过去,却至少可以让相似的惨剧,不再重演。

这或许也是对那些无名的亡魂,最好的藉慰了吧。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