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失踪”的国庆档

作者 / 无念随着国庆档预售的开启,国庆档票房大战一触即发。不过或许已经有细心的朋友发现了,今年的国庆档里少了港片的身影。虽然陈可辛、许宏宇以及唐季礼的身份都是香港导演,但是带来的作品却完全是内地语境下创作出的故事,相比以往的中港合拍片,“含港率”近乎为零。 作为一年到头十分重要的国内档期,国庆档向来是各家大片的兵家必争之地,其中港片更是不可缺席的存在。然而今年,观众们恐怕要度过一个没有“港味”的国庆档了。


国庆档十二年,港片竟“失踪”? “国庆档”的概念源起,恐怕还要追溯到12年前。 早在2008年之前,2004-2006年这三年间,每年的国庆档都有一部成龙主演的港片登陆内地院线:2004年的《新警察故事》、2005年的《神话》,以及2006年的《宝贝计划》。不过那时,国庆档的概念还不够成熟,同期竞争的片子也并不多。直到2008年的《画皮》才算正式揭开了内地电影“国庆档”的序幕。 那一年,由陈嘉上执导,内地和香港合拍的《画皮》在国庆假期五天前开画,没想到公映首日即席卷了1520万元的票房,并在国庆节当天内地票房突破一亿元。 

最终,该片在中国大陆取得了2.27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成为当年票房排行榜的第二名,同时也是中国大陆票房最短时间突破两亿元电影的第三名,花了19天,仅次于《赤壁(上)》(11天)和《满城尽带黄金甲》(15天)。 在《画皮》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后,越来越多的影片开始重视这个七天小长假,黄金国庆档的概念逐渐成熟。 时间来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阿凡达》成为中国大陆市场上第一部票房突破十亿的电影。《阿凡达》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格局,在那之后,中国电影纷纷跨入高票房行列。 2010年的国庆档,赢家非徐老怪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莫属。同样作为大陆和香港合拍的电影,这部“狄仁杰”三部曲的首作于9月29日公映,首日票房便达到2000万左右,占据了50%的放映银幕。国庆7天共积累全国观众440多万人次,票房接近1.5亿。最终,影片票房近3亿,位于当年大陆电影票房榜第六名。

接下来的三年,国庆档的票房冠军清一色全都为中港合拍片。 2011年的《画壁》,导演陈嘉上复制了《画皮》中奇幻诡谲的神秘色彩,虽然影片口碑欠佳,但是国庆档仍然拿下了超过一亿的票房。 2012年被称为“史上最惨国庆档”,票房冠军是冯德伦的《太极1:从零开始》,这也是这十年内,唯一一部国庆档单片票房没破亿的冠军影片。 2013年,国庆档之前的九月,月票房首度低于去年同期,市场低迷,不少片方把宝押在国庆档。因此,那年有十几部国内外新片定档国庆,档期拥挤不堪,其中不乏《逃出生天》、《心战》这样的港片。不过,看起来竞争激烈,但其实“能打”的不多。最终,冠军毫无悬念地落在了徐克的“狄仁杰”系列第二部《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上,上映首日即卷走了5600万票房,一骑绝尘,最终斩获了超过三亿的票房成绩。 

进入2014年,国庆档票房首次突破十亿,其中《心花路放》在国庆档分账票房的占比达到了惊人的了58%,并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打破了一大波内地票房纪录。尽管整个市场几乎被《心花路放》、《亲爱的》、《痞子英雄2:黎明升起》等大片占据,但我们仍然可以在夹缝中看见港片的身影,比如口碑文艺佳作《黄金时代》,以及纯港片动画《麦兜·我和我妈妈》。 

2015年开始的又一个五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国庆档的话,一定是“黑马逆袭”。 无论是2015年的《夏洛特烦恼》,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还是2018年的《无双》,都是在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选手,但是经过影片良好的口碑发酵,最终在一众大片的包围下成功突围,实现逆袭,最终夺得国庆档票房冠军。而在这其中,港片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16年《湄公河行动》是一部中港合拍片,导演林超贤是香港著名的类型片作者,《湄公河行动》的成功让他成为如今内地市场驾驭主旋律影片最好的香港导演之一。 

2017年的国庆档,虽然开心麻花的《羞羞的铁拳》一路以来都处于领跑的位置,但是港片《追龙》以令人意外的好评,让观众们脱下了对于导演王晶“烂片保证”的有色眼镜,复古的质感将人带回了曾经那个动人的光辉岁月,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

 

2018年的国庆档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滑铁卢”。七天里内地影视报收票房19.1亿,相比前一年的26.35亿,成绩下跌了27.5%。其中,港片《无双》凭借口碑,在假期的第二天逆袭登顶单日票房冠军的宝座。

 

到了今年,国庆档热度依旧高涨,不过港片却已不见踪影。那么港片都去哪了? 

港片遭困境,疫情要背锅!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整个社会按下了暂停键,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香港也同样如此,甚至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疫情期间,影院关门,一大批港产新片无法和观众们见面,前途未卜。这或许是我们无法在今年国庆档看到港片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内地影院重新开放以来,只有三部港片上院线,《辣警霸王花:澳门行动》、《梅艳芳菲》、《麦路人》。有的朋友或许会问了,内地的电影院不是开门了吗,为什么那些片子还没有定档呢? 一方面在于,在电影院重新开业的这两个多月里,市场的更多人在选择观望,愿意迎头救市的仍然是少数,观众和电影人们也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新建立信心。在这个时候,由于市场的容量有限,一旦同档期已经有了足够强大的对手,那么在对影片口碑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损失,多数影片可能会选择暂时避让。 以今年的国庆档为例,由于《我和我的家乡》已经早早地官宣了档期,全明星的导演和演员阵容,加上“《我和我的祖国》姊妹篇”的头衔,让所有人对于这部主旋律献礼片的市场表现十分看好,预测它的票房将会突破20亿。 随后,《姜子牙》、《夺冠》、《急先锋》接连宣布定档国庆,加入战局。这几部本来都是春节档的作品,不仅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口碑预测也不错,观众们的期待值也很高。再加上看起来有黑马之势的《一点就到家》,国庆档期的竞争已经足够激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是顶级制作的港片,在这样的对手面前无疑都是“凶多吉少”。 

 ▲国庆档预售三强 另一方面,以往卖的比较好的港片,都是那种重工业体系下创作的类型片。爆炸枪战飙车、警匪犯罪悬疑,再加上不可或缺的香港实力派演员,这些几乎已经成了一部港片是否会卖座的决定因素。比如超过13亿的《扫毒2》、12亿的《无双》、7亿的《使徒行者2》、5.7亿的《追龙》等,无一不是具备了以上这些优势。 不仅如此,去年一年内地公映的港片里,像《扫毒2》、《追龙2》、《使徒行者2》、《反贪风暴4》、《叶问4》等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而这些无一例外均是IP系列的续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观众基础,底盘也自然不会太差。

  ▲每部都有劳模古仔 但今年的港产片,无论是在工业大制作还是IP开发这一块,都显得被打乱了节奏。 此前定档暑期的《拆弹专家2》已宣布改档至今年的圣诞节档期,王晶的《金钱帝国2》、林德禄的《反贪风暴5》和翁子光的《风再起时》还没有消息,本在后期制作中的《怒火·重案》也随着导演陈木胜的意外去世蒙上了一层悲伤的阴影,而观众们期待已久的郑保瑞的《智齿》、麦浚龙的《风林火山》则跳票去了明年。 

  ▲未来一些值得期待的港片 综合来看,疫情导致的电影行业停产,影院歇业,新片没法开机,已杀青的片子没法做后期,做完的片子也没法公映,资金没法回流公司就面临倒闭的风险。可以说除了那些北上开工的电影人们,还驻留在香港的本地从业者们,面临的困境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情况下,多部港片接连“院转网”,《肥龙过江2》、《我们永不言弃》,以及即将上线的《圣荷西谋杀案》,甚至还包括像《征途》、《怪物先生》这类重视效类影片。 其中《征途》由香港老牌公司星皓电影出品,本来准备待疫情结束择日再映,但最后还是没能等到那天。另一部同样由星皓出品的电影,由罗志良执导、甄子丹主演的动作片《极地搜救》,今年1月刚在长白山开机,然而碰上了疫情,剧组被迫停机,公司损失了近千万。整个2020年从开局至今,香港只有一部电影开拍,由香港男演员陈健朗首执导筒,金像奖影帝林家栋、太保,最佳男配角白只、袁富华主演的《手捲烟》。然而就连本片,还是多亏了香港政府资助了325万制作费,才得以完成。 目前《手捲烟》已和另一部港片《狂舞派3》被选为 2020金马影展闭幕片。然而,这种偏小体量的港产文艺片,连内地能否公映都还是个问号,更别提能有多大的市场潜力了。

要知道,去年在香港拍摄的本土影片和合拍片,共有53部。在今年还有不到100天就结束的情况下,香港电影还能否绝处逢生? 

港片真的“死了”吗? 关于“港片已死”的观点已经被提了很多年了,几乎时不时就要拿出来讨论一番。 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今年5月6日公布了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获奖名单。由于疫情的原因,金像奖取消了连续38年的颁奖典礼,改成线上公布。这在历史上是头一次,连03年非典那一年都没有过。 金像奖现任主席尔冬升在11分钟内颁完了所有19个奖项,虽然易烊千玺斩获最佳新演员,周冬雨拿下影后,《少年的你》几乎横扫了几大重要奖项,但这些都没法改变本届金像奖关注度低迷的现状,更无法扭转金像奖影响力日渐式微的事实。 

某种程度上来说,金像奖在华语范围内影响力的没落和香港电影的没落是一脉相承的,而这种发展趋势又似乎是一种必然的宿命。 上世纪80年代,港片风靡全球,本土产业的崛起,香港新浪潮创作的风靡,充满本土关怀同时也有强烈市场反响的佳作频出,一度使得香港电影总产值成为亚洲最强,被世人誉为“东方好莱坞”。而为了鼓励本土电影的创作和发展,金像奖也是在这时应运而生。 进入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逐渐由盛转衰。导致这一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好莱坞电影市场的开放,本土市场的萎缩,再加上互联网的日渐兴起,盗版行业的猖獗,以及金融风暴的打击等等。尤其是97年的香港回归,还是令很多港人产生了一系列的身份焦虑问题,这一点在电影市场和创作中也有所体现。 2003年对于香港电影是十分艰难的一年,非典让所有人心惶惶,而张国荣和梅艳芳的相继离世更是让整个香港社会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那年的金像奖上,《无间道》近乎横扫的态势,也让它成为了港片走向下坡路的最后一曲挽歌。 

随着那年CEPA的签署,合拍片的时代正式到来。合拍片可以不限配额的在内地院线上画,合拍模式也进一步扩大。至此,一个巨大且充满潜力的市场正式向香港电影敞开了大门。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是内地有关部门严苛且复杂的意识形态审核,另一方面是内地观众捉摸不透的口味和文化差异,这给香港电影人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导演选择北上拍片,积极探索两地的文化差异和认同;而有些则选择继续留在香港讲故事,继续开拓香港电影的本土发展道路。 可是,谁也无法阻挡时代发展的脚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陆的电影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市场体量不断扩大,观众们的选择逐渐增多,因而对于港片的需求和口味也不再如以往一样。成龙的功夫片、周星驰的喜剧片、吴宇森的黑帮片,这些童年经典也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留在了回忆里。 

  ▲只存在于记忆里的经典镜头 其实,平心而论,很多人对于香港电影的怀念和留恋,更多的是来自于对那个昔日时代一去不回的叹惋和追忆,或者是对当年那个还年轻的自己的怀念。然而,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人会永远停留在当下,或是一直存在于美好的记忆和幻想中。港片中“港味”的缺失,不仅仅是一种今非昔比,更是一种无可奈何。 去年,合拍片松绑,CEPA通过补充协议的方式降低了香港影人参与合拍片创作的门槛,取消合拍片内地演员比例,也不一定要有内地元素,香港电影人参与内地影片制作不再限制数量,这些都进一步增加了香港电影人的创作自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没能等到这项协议的生效,就碰上了疫情的灾难。 为此,香港特区政府继续推出五大措施,包括“薪火相传计划”、“电影制作融资计划”放宽措施、“剧本孵化计划”、举办短期进阶培训课程,以及落实优化“首部剧情电影计划”;不仅如此,政府还预留了2.6亿港元的“电影发展基金”。通过以上举措,鼓励香港电影重振旗鼓,度过万难。 香港电影人们也展开了一系列的自救措施。据媒体报道,林家栋是零片酬出演的《手捲烟》,并表示开工后如果有好剧本找他,他还会不计片酬的出演。天王郭富城出演的新片《断网》也答应自降片酬。刘德华加盟《七圣》,同时身兼主演和监制两职,却只收一份酬劳。而在内地不断捐小学的慈善大王古天乐,更是身体力行自己创办了一家公司,筹备了好几部新片,等到疫情结束后就投入拍摄。 

 ▲郭富城、林家栋合作,出演《麦路人》导演黄庆勋新作《断网》 写到这里,似乎可以回答这一节一开始的问题了:港片真的“死了”吗? 情报君认为,既是,也不是。 时代发展,竞争激烈,市场萎缩,人才断层,无论是从影片质量还是数量上看,都无法同日而语,这些的确都是不争的事实。 但香港电影人们从来没有就此放弃,反倒更加万众一心,积极合作,开拓进取,顽强拼搏。危难时刻,无论是选择拥抱合作另谋出路,还是坚守本土不忘初心,自强不息的“香港精神”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雨流转后,始终没有变,甚至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诞生出全新的价值内涵,这点着实令人感动。 情报君相信,在经过了这个“含港率”低的国庆档之后,观众们也许会更加渴望并期待越来越多优质港片的到来。市场准备好了,观众也准备好了,而香港电影,无论变化多大,挑战多难,时刻都处在准备中。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