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以偶像综艺为首的渠道效应不能解决供应能力的缺失,更无法拯救市场的先天缺陷;但另一方面,在渠道效应下,偶像产业新一轮的发展仍然难以背离这种接近“鸡血”的眼球效应,在多重矛盾尚未解决的困局中,各方的选择仍然会牵一发动全身。
作者 | 周亚波
一如2019年,在2020年,我们仍将迎来三档“偶像选秀节目”。除了正在热播的《青春有你2》(爱奇艺),《创造营2020》(腾讯视频)和《少年之名》(优酷)均箭在弦上。
率先开播的《青春有你2》再次证明了此类节目在热度上的可能性,但热度制造点和与此对应的争议也在持续。
自被称为“偶像元年”的2018年以来,围绕“偶像综艺”与“偶像产业”的进退的讨论就未曾停止。在仍未停止的三巨头竞逐的长视频网站赛道上,略显过量的节目、略显乏力的造血能力,已经在通过节目或主动、或被动的形式来体现。
这种自发的探索以“偶像综艺”的大热为起源,以韩国“101模式”引入为轴。一方面,作为主导者,平台在引进节目的同时,也曾希望通过其他渠道的建立,渴望自上而下建立完整的偶像生态,却又因为基础设施的缺乏而同时中止;而在中止过后,围绕话题热度的“真人秀逻辑”,又重新在节目制作中抬头。
外部的环境也在或推动、或阻碍着变化的发生。在风口兴起、热钱涌入的洗牌过后,大批经纪公司发现,短期靠综艺、长期靠影视的基本模式仍然是许多经纪公司无法跳脱的局限;而早于内地偶像市场成熟起来的粉丝生态,正在一批又一批的节目中一面消磨着耐心,一面完成着自适。
一个新赛道的完整建立,必然需要多方参与者共同面对生产、输出、变现等多重问题。一方面,以偶像综艺为首的渠道效应不能解决供应能力的缺失,更无法拯救市场的先天缺陷;但另一方面,在渠道效应下,偶像产业新一轮的发展仍然难以背离这种接近“鸡血”的眼球效应,在多重矛盾尚未解决的困局中,各方选择仍然会牵一发动全身。
路越走越宽还是越走越窄,取决于此。
01 | 自我探索
从2018年至今(包括尚未播出)的8档“偶像综艺选秀”节目,尚未完全脱离“101模式”。
“101模式”诞生于韩国,其产生的背景与SM、YG、JYP三大娱乐经纪公司在偶像产业中的主导地位息息相关。在三大公司掌握着韩国6成左右的偶像资源的情况下,一些来源于中小型经纪公司的练习生缺少必要的关注,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在此背景下,拥有强大的电视节目制作能力的音乐娱乐巨头Mnet组织了Produce 101,节目以“经纪公司企划女团”为名进行选拔,并由全民投票选出前11名成团,与Mnet签约,在其旗下进行为期一年的限定活动,包括发歌、打歌、演唱会等。
以男团《偶像练习生》和女团的《创造101》为契机,这种模式被正式引入中国,并一炮两响。
一方面,在第一批网综的驱动下,视频网站平台的综艺制作能力与资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备了担任“Mnet”角色的能力;一方面,这种模式最初与国内偶像经纪公司同样缺少渠道形成了呼应。两方面相结合,造就2018年的“偶像元年”之说。
然而,偶像产业的周期性决定了,要想让节目的成功上升到产业的建立,所依赖的还有一系列的渠道体系。对照发源地韩国,中国偶像行业的打歌平台、线下演出等场景都尚未建立,不论是节目打响后的后续运营,还是非此类渠道的偶像团体运营,这些场景都不可或缺。
对此,平台最初的选择是“依葫芦画瓢”建立相应的体系。但很快,这陷入了另一种悖论:这类场景需要在高度成熟、具备盈利能力的体系当中发挥功效,或者平台以外的第三方来搭建;然而不论是硬实力还是相关度,都缺乏一个建立此类场景的第三方,没有这类场景的建立,盈利体系也很难搭建。
更进一步,类似“打歌平台”的搭建过程,成为了暴露各方尤其是平台与经纪公司之间利益分歧的典型案例:对平台而言,建立节目之外的偶像产业分发渠道,很容易导向吃力不讨好;对经纪公司而言,“发歌但无法赚到钱”、“发MV甚至亏钱”的买卖也不是好买卖。加上填充榜单内容本身的匮乏,爱奇艺所尝试的“中国音乐公告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夭折。
这种由基础设施不健全引发矛盾,仅仅是平台与经纪公司错综复杂关系的一角。以镜像的视角,经纪公司的中韩差异,比平台的中韩差异只大不小:“偶像元年”的概念爆发带来过热钱涌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资本却忽略了“培养人”周期性或中国偶像行业的初期性,在发现短期盈利的难度后又迅速退出,形成了泡沫。
而对有早期积累的头部经纪公司而言,节目的火爆又具备着两面性,所培养的头部偶像既是节目的宝贵资源,也是经纪公司与从平台的基本盘中争取利益的砝码。NPC的潦草运营、火箭少女101成团初期的解约风波,都来自平台与经纪公司在分食蛋糕时的矛盾。
在探索过程中,渠道的话语权逐渐建立,行业的不成熟也正在不断为这种话语权背书。这也就导致了,平台在做长线规划时更加首鼠两端;而经纪公司不论大小,暂时都仍然处在“节目供应商模式”的最优解下,尽管这未必符合他们的预期。
02 | 环境自适
在“依葫芦画瓢”难以成为理想的模式后,自有的外部环境就成为了中国偶像产业的另一个关注点,尽管写生比临摹更难。
4月11日的《青春有你2》节目上线后,不少观众吐槽,已经“已经连续3期没有看到任何的表演内容”,却“依然可以登上热搜”。一些观众认为,《青春有你2》前期的剪辑逻辑更偏向于注重性格、人设、故事线的“真人秀逻辑”,而非注重唱跳实力的“选秀逻辑”。
这并非“是否看中实力”的二元论问题,而是关乎偶像的定义。某种程度上,偶像“扮演自己”的特质,让偶像产业成为了将第一人设无比放大的娱乐形式。爱奇艺和节目制作方鱼子酱文化都将新一季节目的变化诉诸“追求偶像的多元性”,“中国女孩的多元之美”、“看见不同的色彩”,也正是顺延着这种思路。
鱼子酱文化创始人、CEO雷瑛在《三声》采访时表示,从宏观上,《青春有你2》相较前两季已经去除了金字塔模型,去除了俯瞰人生的视角,力求用更平和的模型,让每一个女生进入“魔法学校”时都迎来新的开始。
这种模型首先在客观上构成了节目能够“出圈”的基础。相比过度强调硬实力的“舞台之选”,将聚光灯放在舞台之下,既贴合了更广泛人群的审美水平,又便于打造话题度,还能够通过各种意料之外的人物与场景,贴合“多元化”的主题,可谓一举多得。
《青春有你2》特地在措辞上进行了修改,将选手称为“训练生”而非“练习生”,便是有意摒弃节目“只是为练习生服务的通道”的一般印象。10名个人训练生创造了爱奇艺三档节目的纪录,而在《青春有你2》开播初期率先引起话题、且目前具备着高人气的选手虞书欣便来自华策影业这样的影视公司。
这也与当下环境息息相关,在仍未成熟的偶像行业之外,“演员市场”的相对成熟,成为了节目之外的另一渠道,也在最新的节目中形成了互补。
与创造节目相比,环境往往更难创造。
觉醒东方创始人、CEO纪翔在接受《三声》采访时表示,短期内内娱明星资源演员市场导向仍然难以改变,肖战、王一博等从偶像团体中走出的演员,也体现了这种路径的可行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偶像产业与影视产业的先天连接,偶像们在演员的选拔中“本不具备优势”。
纪翔认为,偶像产业对“第一人设”的考验,与影视行业所考验的“第二人设”的连接点,与偶像选拔、练习的艰苦过程的关联,才是这种跳跃的根本:“我们对长相、身形、可塑性,包括认知理解、语言表达的考核都是全方位的。”
受众环境也在支撑着这种类型的变化,并与市场的偏好共同构成了外部环境。
根据3月发布的《辰海资本偶像市场研究报告》,随着年轻一代的用户愈发的圈层化、社交算法化,偶像在精神陪伴上的价值将愈发重要。精神陪伴取代以往单一的颜值+音乐作品模式,将成为更加重要的趋势,也符合“精神陪伴更具用户黏性”的调查结果,这支撑着“真人秀逻辑”的主动选择。
x
03 | 商业博弈
三年时间,八档节目,密集的分布意味着平台和经纪公司都在打一场资源消耗战,当造血跟不上渠道的推陈出新,节目的“出圈效率”也就成为了更集中的关注点。而如何在“出圈”和“打造样本”之间做出平衡,将会更加考验各类玩家。
令纪翔感到欣慰的是,随着《青春有你2》节目的推进,自己旗下的刘令姿、曾可妮也终于因实力被发现,《青春有你2》的更新节目中,排名有大幅度上升。在这一维度下,“杨超越现象”无法被复制,靠诗朗诵出圈的秦牛正威们对节目所起的作用,将愈发只局限于“出圈”上,尽管这必然伴随着争议。
效果显而易见。自3月12日开播一个月以来,《青春有你2》在热度上保持着惊人的爆发力和持续性。诸多的出圈点《青春有你2》数据不仅霸占各类数据平台的热度榜单,甚至带回了“偶像选秀热”:在云合数据2019第一季度的综艺榜单中,赫然出现了两年相同人马制作的《偶像练习生》。
争议自然产生。节目所呈现的“选秀质量”在早起成为一大焦点,部分粉丝对制作方偏向真人秀而非竞赛的剪辑方式感到不满,组成了节目热度的“路人盘”许多也并不将其视作“偶像选秀综艺”,甚至诞生过“搞笑综艺青你2”的热搜。节目的豆瓣评分持续走低,与超越《创造101》成为打分人数第一的“偶像选秀综艺”相映成趣。
这与长视频平台近年来ToB和ToC的博弈息息相关。从2018年到2019年,视频网站广告收入见顶与会员收入的反超与偶像综艺的火爆共享了语境,但从2019年到2020年,在会员收入也逐渐看到天花板之际,同时伴随着平台开源节流的要求日益增加,平台们在综艺这一板块上又必须守住流量与广告主这一基本的收入点。
面对“ToB”还是“ToC”的老难题,多种平衡尝试正在进行。多档节目“奶卡”形势的普遍应用,实际上也是尽可能将ToC和ToB收入相结合的一种改良。而腾讯视频在“火箭少女101”系列团综节目上的尝试,也初步探索了限定团衍生品的可行性。
对平台而言,在观念不断更新、但基本盘数量不变的受众资源下,相比长周期的偶像运营,关于节目商业化的探索成为平台的中心,偶像综艺的“话题+流量”逻辑更加强化,实际上不难理解。主要的变量仍然在后续的运营上。
对经纪公司而言,在偶像的“基础设施”仍然缺失、渠道仍然依赖于偶像选秀节目的情景下,推红偶像仍然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又高风险的过程。马太效应必然发生,在节目逻辑、市场偏好不变的情况下,垂类偶像公司所将会面临更多传统经纪公司、乃至MCN机构的挑战。
相较于最初各界的闻风而动,偶像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微妙的时期。“综艺节目能否与偶像产业共进”也愈发来到一个关键节点。这并不是乱象,或者至少不应该只用乱象去概括。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