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70年】发展史

作者 / 圈圈丸

 

第70届柏林电影节今天正式开幕。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以及中国影迷最关注的国际电影节之一,我们觉得有必要在这个柏林电影节的周年暨时期详细的介绍科普一下该电影节的发展历史、流程设计以及国际影响力。

 

闲话少说,开始吧。

 

柏林电影节是如何炼成的

 

时值1950年,围绕全世界的美国与前苏联的冷战才开始三年,就已经把全世界拖入了一种难以名状的紧张情绪中。而冷战的主战场——德国柏林,更是在那年就达到了冷战的峰值。柏林墙两边,东德与西德人民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让这场无形的经济战争变成了可视化的战场。

 

也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驻扎在柏林的美国信息服务处高级专员奥斯卡·马泰提出了在西柏林举办电影节的想法。那是在1950年10月一次委员会议上,奥斯卡·马泰唇枪舌剑地说了一堆举办电影节对于冷战、对于美国、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百般宜处。他认为,要展现西方,尤其是西德,在文化发展和包容性两方面的优势,电影节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

 

奥斯卡·马泰(右)

 

委员会认为非常有道理,于是通过了奥斯卡·马泰的提案,并指派他本人开始策划筹办电影节。那时的西德并不缺热爱电影的人群,奥斯卡·马泰很快便说服了柏林参议院的所有议员以及德国电影业所有举足轻重的制作人参加这项活动。

 

下一个问题就是筹款了,毕竟金钱是第一生产力。不过这其实也不难办,那可是冷战时期,任何有利于宣传西方资本主义之优势、打击东方社会主义之弊端的活动都会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

 

奥斯卡·马泰更狠,直接找到了美国军事处要钱,冷战“又不要你们军队拼命了,出点钱总是应该的吧”,大概就是这么一套话术,美国军事处很快便答应了赞助头几年电影节的所有开资。终于,在1951年6月,第一届柏林电影节开幕了。

 

第一届柏林电影节

 

 

在历任主席中

不断进化地柏林电影节

 

在经过层层选拔之后,柏林电影节的第一任主席由电影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鲍尔当选。而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25年,见证并领导了柏林电影节从一个冷战的附属品逐渐成为世界级的电影活动。

 

阿尔弗雷德·鲍尔(右)

 

鲍尔上任后把第一届柏林电影节就办得有模有样,不仅专门挑选了著名导演希区柯克的《蝴蝶梦》作为开幕电影,还为物种不同类型片的电影分别设置了金熊奖项。

 

 

而在第一届里评选里,迪士尼的动画电影《仙履奇缘》就同时获得了音乐电影的金熊奖和观众奖,成为最大赢家。金熊奖的最初评选标准给人的感觉非常亲民,貌似不像现在这般总是与严肃的艺术挂钩。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个评选结果就是普通观众选出来的。

 

《仙履奇缘》剧照

 

柏林电影节诞生之初并没有得到电影制片人国际联合会(FIAPF)的认可,在他们看来,一个为了在冷战中帮助美国宣传的活动不该和艺术挂钩,因此没有给予柏林电影节颁发评审团奖的资格,也就是说不会有电影专业人士参与评奖。也正因如此,最初的几届柏林电影节的奖项完全由观众决定,金熊奖最初也是一个更偏商业性质的奖项。

 

但是不具备专业性并不影响柏林电影节的逐渐壮大。因为越来越具备焦点,最终FIAPF也不得不承认柏林电影节的影响力,在1956年的时候正式认可了该电影节,并给予了金熊奖由国际电影专业评审团评选的资格,至此,金熊奖开始成为国际认证的专业电影奖项,柏林电影节也从商业中找到了艺术之道。

 

鲍尔作为首任主席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他只用了5年就把柏林电影节推向了全世界。此后20年里他甚至不用再多做任何操作,任凭柏林电影节一年比一年办得更风光就好。这段时间里唯一的状况,也就是1970年时迈克尔韦尔霍文执导的反战题材影片《o.k.》在获奖后引发了一些内容争议后被取消奖项,那一年金熊奖也没有再重新评选。当时不少人认为这次事件证明了柏林电影节一直没能摆脱自己“冷战出身”的背景。但柏林电影节也在第二年迅速作出回应,对电影节的竞赛单元选片指标进行了改革,并且设立了新的国际电影论坛给那些具备争议的影片。

 

可以看出,即使出现一些重大事故,当时的柏林电影节也已经能够及时应对,侧面证明了该电影节已经有一套非常完整成熟的运营体系。1976年,鲍尔顺利退休,将这个体系、这个电影节交接给了新一任主席——电影记者出身的沃尔夫·唐纳。唐纳的做事风格显然比鲍尔右了许多,他接任后就表示此后柏林电影节会将推广德国电影放在首位,并在1978年的第28届电影节上开办了欧洲电影市场,促进电影的交易与贩卖。为了让欧洲电影市场能够有很好的交易量,他还把电影节的举办时间从每年6月初调整到了每年2月底。

 

沃尔夫·唐纳(中)

 

或许是对唐纳的右派作风有所不满,电影节的评审团在第28届评选金熊奖时破天荒地把奖项颁给了西班牙整个电影行业。表面上是表达对他们多年来为电影贡献的敬意,潜台词里似乎也在表达,哪怕主席是一个只想推广德国电影的右派,但“我们”的评选依然注重全球化。这也可以看出柏林电影节的体系绝对不是一个人可以干预和改变,它每一层的人都在影响和推动着这个电影节的存续。

 

后来的情况可想而知,沃尔夫·唐纳并没有在主席位置上坐得太久,仅仅3年后他就匆匆退休,他的继任者是著名的瑞士纪录片导演莫里茨·德·哈德尔登。而哈德尔登不是一个像唐纳那样爱折腾的人,他明白柏林电影节早已行驶在稳定且正确的轨道上,因此他只用确认它正常行驶就行。他坐主席的20年间,也目送柏林电影节成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而金熊奖也成为国际上的A级电影奖项。

 

莫里茨·德·哈德尔登

 

2001年的时候,唐纳功成身退,新的继任者,也就是现在柏林电影节的主席,是德国著名的电影批评家迪特·科斯利克。虽说是批评家出身,但科斯利克本人也不是激进派。他接任的时候,柏林电影节已经50岁了,对于电影节而言,它简直就已经如同一个帝国一般稳固,不需要也不会有什么变故。

 

迪特·科斯利克

 

而近2年柏林电影节的实际执行主席已经换成了制片人马里蒂·里森贝克,她是柏林电影节的第一位女主席,也是A级电影节中的第一位女主席。她的上任符合现在的时代潮流,也侧面说明了柏林电影节一直在配合世界的趋势,它并不是一个“老顽固”。而这样一个严谨、完整又自由的体系,正是一个顶级电影节最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反思的点。

 

马里蒂·里森贝克

 

 

柏林电影节的规模

 

今天的柏林电影节,每年能够接纳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和媒体人,并开展长达11天的各类活动。每年有来自全世界不同类型、长短和风格的400部新电影会在柏林电影节首映。而除了电影活动之外。影片交易市场、专家座谈会和电影音乐节都是柏林电影节吸引无数人的原因。柏林电影节本身就和它打出的口号一样:多元、独立、大胆(Diverse, Independent and Daring)。

 

2009年以来的主会场

 

参加柏林电影节的电影主要分为7个类别:第一种是竞赛单元影片,也就是被国际评审团甄选出来竞选金熊奖的影片。第二种是全景单元影片,是一些表达社会话题的影片,比如LGBT群体。第三种是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单元影片,都由年轻电影人制作,这些影片的内容或题材会让人耳目一新,但不会参与评奖。第四种是世代单元影片,主要是给儿童和青少年观看的电影,会被分为“4岁以上”和“14岁以上”两个年龄段的内容,并评选出三个奖项。第五种是德国单元影片,主要是各种类别的德国电影,向全世界人展示德国电影最新的趋势,也为德国国内的新电影人提供了平台。第六种是短片单元影片,主要是评审团选出来的来自全世界的优秀短片,最终会评选金熊奖最佳短片。第七种是回顾单元影片,主要是曾经的一些经典影片再放映,有时会专门针对一个主题放映,也会专门放某个电影人生平的所有作品来致敬。

 

当然,柏林电影节的这7个电影单元其实并不特殊,基本上是所有电影节都会有的单元环节,它最大的亮点还是它的专业性和包容性的兼顾。

 

 

中国电影与柏林电影节

 

我们国家的电影和电影人从80年代开始参加柏林电影节,也有过多次斩获。张艺谋、谢飞、李安、王全安、刁亦男都斩获过金熊奖,时间遍布80、90、00、10这四个时代。可以说中国电影人自从参加柏林电影节以来就不曾断档过获奖,一直都有所建树,柏林电影节也是中国电影的福地。

 

2014年《白日焰火》在柏林电影节十分成功

 

今年我国导演贾樟柯也入围了纪录片单元,我们期待他能创造佳绩。而毋庸置疑的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还会继续在柏林电影节上展现风采、输出文化。

 

另一方面,我们从柏林电影节的繁荣里,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现在国内的电影节也越来越多,但许多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太多的举办次数。一个成功的电影节活动,绝对不是一两次声势浩大然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应该像柏林电影节那样细水长流、稳步发展、建立体系、端正态度。电影节诞生的初衷或许不是为了文化和艺术,但它电影最终都会回归到文化和艺术的怀抱中。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